
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袖人物都知道延安八路军里有一位英国贵族传奇人物:迈克尔·林赛,中文名林迈可。他首先是加拿大共产党人白求恩的朋友,后又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吕正操、萧克、聂荣臻的朋友,最后成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的座上宾。他还是燕京大学经济学讲师,八路军的无线电专家,“新华社延安”电讯发报机的发明者。面对这些头衔,林迈可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
在轮船上偶遇白求恩点燃了抗日情怀
1937年12月2日,加拿大的一艘轮船随着一声鸣笛起航了,它计划绕道美国前往中国。加拿大共产党党员、维多利亚皇家医院外科专家白求恩就在这艘轮船上。
在甲板上,白求恩正在眺望大海。这时,林迈可也来到甲板,与白求恩意外相遇。当时,他俩都没有想到这会是他们共同帮助中国共产党抗日的起点。
英国人林迈可怎么这么巧会出现在加拿大的轮船上?这要从他的特殊经历说起。
林迈可,原名迈克尔·林赛,190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哲学家,具有英国勋爵爵位,还是英国上议院议员,曾担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后来,林迈可也受封为伯克男爵,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林迈可在牛津大学先是学习自然科学,后又学经济学、哲学与政治学。
1936年,林迈可大学毕业后遇到了一个到中国任教的机会。当时,中国燕京大学想要参考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进行实验,需要一名来自英国的老师。恰逢燕京大学社会系主任吴文藻来到英国物色师资。林迈可是牛津大学毕业生,熟悉导师制,且学业优异,本人又自告奋勇申请去中国,于是被燕京大学选中。
1937年12月初,28岁的林迈可决定由加拿大乘船绕道美国考察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导师制经验,然后再去燕京大学报到,没想到遇到了同船的白求恩。
在轮船的甲板上,林迈可与白求恩在闲聊中获悉对方也要去中国,目标的一致使两人有了共同话题。林迈可的目的很简单,去燕京大学当一名教师,而白求恩的情况则复杂得多。他是受美国和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去中国华北的抗日根据地帮助中共游击队反击日军的侵略。
林迈可回忆:“白求恩随船带了很多医疗器械和药物。他说八路军不仅物资匮乏,缺医少药,也没有像样的医生。大批的伤病员无法得到救治,正在奄奄一息地等待我这样的医生。”
在旅途中,白求恩向林迈可讲述了日本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和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反抗,引起了林迈可强烈的同情心。“有机会,你一定要来华北革命根据地看看,看看他们是怎样在艰难困苦中反击日本人的。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林迈可点点头,记下了白求恩即将到达的延安和晋察冀的地名,并说:“我一定会去那里找到你。”白求恩笑了,拍拍林迈可的肩膀:“我会在那里等你的。”
就这样,林迈可与白求恩成了朋友。他们在日本横滨分手,一个前往北平,一个辗转奔赴延安。
歷史有许多巧合,林迈可最终也到了华北抗日根据地,也到了延安,也和白求恩走到了同一战壕,援助中国共产党抗日,实现了两人在轮船上的承诺。
1937年12月中旬,林迈可到达中国,接受了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邀请,教授经济学、逻辑学等课程,推行导师制。
“林迈可”这个中国名字是1938年在燕京大学时取的。同事谢冰心建议给他的英文名来个汉译:“Michael=迈克,Lindsay=林,林迈克。这可是个绝妙的中国名字啊!”林迈可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但他把“迈克”改成了“迈可”,理由是“这样才与众不同”。
1938年夏,林迈可买了台价格不菲的“蔡司伊康”相机,与同事们来到了在任丘的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部,受到了根据地军民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吕正操司令员表示,中共欢迎所有的外国人前来观察,并宣传抗日斗争。
林迈可向吕正操打听白求恩。“不就是那个洋大夫吗?知道!知道!八路军都知道他的大名。”于是,林迈可一行被吕正操的部队护送,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设在山西省五台山区的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宋劭文领导下的边区政府,那里有个八路军的战地医院。白求恩的身影出现在林迈可面前。他乡遇故友,林迈可激动得不得了。
当时,白求恩正忙着处理伤员,但还是抽出空拥抱了一下老朋友。
白求恩发现林迈可的气色很不好,检查后发现他和同事戴德华患上了痢疾。白求恩马上给他们治疗。这样,林迈可和白求恩相处了一周。
白求恩非常忙碌,手术一个接一个。为避免伤兵长途跋涉,白求恩用骡子驮着医药器械,巡回到前线为伤兵做手术。为了记录这些宝贵的镜头和近距离观察白求恩的工作,林迈可也跟着白求恩一起骑着骡子奔赴前线。
林迈可用他的德国“蔡司伊康”相机记录下了手术中的白求恩,留下了许多白求恩的珍贵镜头。
由于根据地被敌人封锁,药品奇缺,一些伤病员还是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目睹惨状,白求恩不禁仰天长叹:药,我需要有效的药!说这话时,他的眼睛就盯着林迈可。
林迈可读出了白求恩眼中的渴望。他回忆说:“从那时起,我觉得自己应当为八路军做些什么了。”
1939年初冬,林迈可听到了白求恩在山西前线牺牲的噩耗,十分悲痛。林迈可有着高超的技工技术,五台山见面,白求恩曾要求他帮忙修理一块手表,但表修好了,白求恩却不在了。这块手表被林迈可一直珍藏着,直到1975年获知石家庄将建立白求恩大夫纪念馆时,才将手表捐赠给了馆方。
这次深入解放区之行,林迈可在山西武乡县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还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并为八路军总部通讯科检修了电台的通信设备。
与李效黎相识,参加八路军
访问晋察冀边区后,林迈可深感边区抗战物资的匮乏。回到北平,他想到白求恩和八路军的需求,决定利用外国人在沦陷区出入北平城门不被搜身的特权,帮助八路军购买紧缺的药物和一些无线电零件。
林迈可帮助八路军的冒险活动就这样开始了。他回忆说:“在日本占领军的严密监视下,我须小心翼翼地注意保护卖我药品的药店安全。如果让日本人知道了,他们将陷入灭顶之灾。我得把药瓶上的商标和店名全部撕掉……”
当时,日军对这些物资管控极严。以根据地军民急需的治疟疾药奎宁为例,中国人在药店只能以“克”为单位购买,而林迈可一次就能帮八路军购买几十斤。
林迈可把买来的药和无线电零件装在他的摩托车后备厢里,在周末独自驶往北平妙峰山的一个地下党交通站,那些东西通过交通站再转入晋察冀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