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果子:宋朝人的私房菜
什么是饮食果子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人们吃饮食果子的场景。不仅如此,在宋代的风俗笔记和诗词歌赋中,也时常出现“果子”或“饮食果子”,如“献果子香药”“托小盘卖干果子”等。饮食果子到底是什么食物呢? 饮食果子既有“饮食”,又有“果子”。所谓“饮食”,是指人们所食用的“下酒菜”,如农家小炒、时令蔬菜、山珍海味以及佐餐的百味羹、血羹、银丝羹等。所谓“果子”,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吃的水果,而是指糕点或点心,也包括果干(即今人熟知的蜜饯、果脯等)。
事实上,饮食果子并非宋代独创。唐代时已有饮食果子,即各类佐餐的点心或糕点。此后,这一食俗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唐朝传入的糕点称为“唐果”。近代以后,西式糕点传入日本,日本人称其为“洋果子”。现今,在日本的市井街巷中,依旧可以看到许多悬挂“和果子”招牌的商铺,售卖的就是日式糕点。

“果”,亦称“馃”或“菓”。古时,馃子是点心的统称,涵盖生果、凉果、蜜饯、饼食等。如今,“果”作为糕点或点心的字意已很少使用,但在部分地區的方言中,依旧有所保留,如北方人将煎饼称为“煎饼果子”,西北人将油炸面食称为“果子”或“果果”,江南人将面粉做的油炸甜食称为“油果”,东北人则将油条称为“炸大果子”等。
口味多样的果干
宋代的果干,主要指蜜饯、果脯。随着甘蔗种植的普及,果干往往用蔗糖或蜂蜜浸泡,人们便习惯性地将果干称为“蜜饯”或“果脯”。宋代的果干品类繁多,主要有旋炒银杏、栗子、香莲、枣圈之类的“甜糖果干”,蜜冬瓜鱼儿、雕花金橘、雕花枨子之类的“雕花蜜煎”,香药木瓜、砌香樱桃、砌香葡萄之类的“砌香咸酸”,以及荔枝甘露饼、珑缠桃条、酥胡桃之类的“珑缠果子”。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