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墨西哥州东南角荒凉的奇瓦瓦沙漠中,坐落着大名鼎鼎的卡尔斯巴德洞穴国家公园,园中已发现的洞穴多达119个,尤以卡尔斯巴德洞穴和雷修古拉洞穴最为著名。前者不仅是美国最深的石灰岩洞穴,还拥有全球第七大的洞厅;除体量巨大外,这一洞穴还以美丽而丰富的沉积物闻名全球:缤纷的鹅管,浑圆的穴珠,宽大的石旗、石幔,顶天立地的石笋、石瀑……环顾四周,令人目不暇接。不对游客开放的雷修古拉洞穴为全球第七长洞,洞中沉积物的稀有程度比起卡尔斯巴德洞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长达6米的雪白石膏晶花从洞顶分枝而下,绝冠全球;这里还拥有全球种类最多的生物辅助沉积物,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也曾到此探寻火星生物的奥秘。1995年,卡尔斯巴德洞穴国家公园这一罕见的地下宝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自然遗产。
宏大精美的卡尔斯巴德洞穴
我们驱车行驶在新墨西哥州东南部的奇瓦瓦沙漠中,它是北美洲面积最大、降水量最充沛的沙漠。由于降水量较大,这里并不是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仙人掌和龙舌兰等多肉植物不时出现在路旁,极具美洲特色。驶出小城卡尔斯巴德约半小时后,我们便进入了卡尔斯巴德洞穴国家公园。
出乎意料的是,进入公园后,公路便向山上蜿蜒,这和我们期待的地下洞穴似乎有些南辕北辙。来到山顶我们才发现,在一处长满仙人掌的巉岩下,豁然出现了一个黝黑的椭圆形洞口,这便是卡尔斯巴德洞穴的自然入口。洞口外设有多排座椅,这是为方便游客在夏季傍晚观赏约100万只墨西哥犬吻蝠如黑云般集体飞出洞口的盛景。洞口比我们所站的地方低数十米,小径“之”字形紧密盘旋了十多次,才隐入黑暗之中。

刚进洞,一股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空旷的洞厅中并没有布置缤纷的彩色灯光,昏黄的光线仅能照亮小径和局部的洞壁。和以前去过的很多洞穴不同,卡尔斯巴德洞穴一来便往下急降,刚才还在脚下的洞口,不一会便缩成头顶的一缕天光。这一长达48千米的洞穴的最低位置距地面317米,而我们的目的地—“大厅”也在地面之下230米,约相当于77层楼的高度。一路下行,宽大的洞道中并没有太多惊艳的洞穴沉积物,倒是巨大的深度和陡峭盘旋的小径令人唏嘘不已。由于缺乏水平参照物,向下望去让人感到头晕目眩。

约2.7亿年前,卡尔斯巴德洞穴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温暖的浅海,海绵、藻类、苔藓虫和双壳类等生物的遗骸沉积在海底,逐渐形成了极厚的石灰岩,人称卡皮坦礁。时光流转到约6000萬年前,卡皮坦礁抬升成陆,在抬升过程中,石灰岩中出现了许多断裂,降水便由这些断裂处向地下渗透。在600万—400万年前,地下油气田中的硫化氢气体上涌,溶于富氧的降水中,形成氢硫酸,氢硫酸沿着断裂处侵蚀石灰岩,千万年来,无声的侵蚀伴随着崩塌的轰鸣,形成了今日恢宏的洞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