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气温骤然降了下来。一家人坐在炉边,看书喝茶聊天,感觉甚好。窗外,天色渐渐暗淡了下来,夜幕徐徐拉开帷幕。
翻看《微读节气》一书,有关讲述冬天节气的章节,让人回味无穷。翻开手机日历,才发现正值立冬时节。这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正式到来。
在我的老家巫山山区一带,有“立冬不见霜,春来冻死秧”的说法。就是如果在立冬的时候气温还比较高,没有出现降霜的天气,那么来年初春的时候,天气会比较寒冷,而这样对于秧苗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寒冬,对于大自然的每一个生灵而言都是一场修行。
我住在都市,蝸居就在山脚下,离山并不远。站在窗前眺望屋后的青龙山,树木的色彩夹杂着一些黄或红褐色的,能够感受到一种老气和寂寥。楼下的行人少了,枝叶疏朗了,嗡嗡的蜜蜂和翩翩起舞的蝴蝶早已遁无影迹。也没了夏日烦躁的蝉鸣和池塘里的蛙叫,仿佛曾经喧嚣的世界在陡然间都安静沉寂了下来。
大自然的悄无声息,根源于寒冷。唐人李白有诗曰: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凝雪满前村。大意是说由于寒冷,冻结了诗笔;由于寒冷,美酒时温;醉眼蒙胧中看墨花月白,竟然觉得雪花已经铺满村庄。我们这里现在的立冬,有些与宋代仇远的“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相类似了。
寒风渐次增加了凌厉,使得世界变得冷寂。早上起来,风吹在脸上,不由自主地裹紧了衣服。和妻去市郊的山中取山泉水,行走在狭窄的山路上似乎能够听到闹市里隐隐约约的喧嚣,那种喧闹永远都是一种围绕着世俗的喧闹声音。
山城的冬天,天空灰蒙蒙的,雨水较少。清澈的江水绕城缓缓向东而去。植物少了雨水的滋养,能够感觉到两江四岸土地的饥渴。天空是偶尔有些云,好像也无雨意。那些云只是此地的过客,它们来了又去了,不留痕迹。强劲的北风催赶着它们去别的地方,带去冬季的凛冽。
少时在老家的时候,对于冬天,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冷。地里的农活儿已忙完,人们一下子闲了下来。下雪天,和几个年龄相仿的伙伴相约,来到村里最有学问的老二哥家里,围坐在地炉子边,火红的火苗映着我们年轻且有些稚嫩的脸庞,听他讲述如星星般散布在乡野山间的久远故事,或者村庄的前世今生,惟妙惟肖的叙述,让那些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人和事,再次浮现在眼前。我们时常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和老二哥的故事中消磨到月亮冷冷地照到当空的时候,起身和老二哥辞别,回家睡觉。
山里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雪,彻彻底底改变了村庄的容颜,漫山遍野早已披上了圣洁的银色。院落里铺满了厚厚的白毯;屋顶上加盖了一层厚厚的棉絮;高高的九台山换上了洁净的白纱裙。山里的冬夜本来就宁静,一场大雪的到来,更增添了她的厚重和安详。月光照在雪地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回到家里,钻入被窝,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时至今日,常让人怀想。
二
小雪,单是这两个字,读来仿佛就有一群直沁肺腑的玉蝴蝶迎面翩翩而来,轻柔地,拂去多日的疲倦和困乏。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天地三·气候集解》这样描述:“小雪,十月中(夏历),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清人王士禛《题后》:“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新霜鬓上加。”这是那个时代的人对小雪这个季节气候的感受和表达。或许,这种感受应该是对北方气候的感受。
走在上班的路上,已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寒气。头天晚上看天气预报,小雪无雪,天气多云。可是,没有雪,依然寒。没有办法能够阻挡寒气的覆盖和深入。深秋的痕迹一点点淡下去,冬的色彩一点点浓起来。
南山上的林木,黛青色中夹杂着红的、黄褐的色彩。抬头远眺,清晰可见隐藏在山坳里的斑斓色彩。刮过几阵风,下过几场雨,山野间曾经满目的鲜绿就变成了让人着迷的黄的、红的、蓝的、黛青色的……在起伏的山峦上铺展开,及至宽宏的陡坡处,急剧披挂为五彩斑斓的巨幅瀑布,伴随着极具动感的色彩倾泻而下,给人视觉上造成一种冲击力。
阳光照耀在大地上,还能感受到温度。小时候,每每看到冬天的阳光照在墙根时,给人的感觉那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村庄里,只要有暖暖的太阳照着,就会有一些老人,他们聚齐在墙根,或坐在椅子上,或板凳上或者一根朽木上,毫无顾忌地“吧嗒吧嗒”抽着旱烟袋,天南地北地闲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