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秦岭淮河一条线,南方大米北方面”,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的主食,面条则是家常饭,而浆面条是河南独有的风味小吃,尤其兴盛于南阳和洛阳,几乎家家会做,人人吃过。
浆面条,就是用磨好的绿豆或者豌豆浆发酵后的乳白色浆汁下的面条,味道酸咸鲜香,汤稠面软,具有天然的、酵香的酸味。浆面条微酸开胃、浆香糊口,且食后能助消化、解酒解腻、营养丰富,搭配合理,风味独特,是独具特色的经典小吃,也是南阳传统的大众小吃之一。在南阳,可以说浆面条是老少皆宜、贫富皆爱、人人爱吃的最平民化的吃食,喝惯了浆面条,隔一段时间没有喝,你会想得慌,因为这个浆面条,虽说平凡简单,好吃不贵,却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
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发源于南阳,在南阳流传许久,光武中兴的功臣二十八星宿也大多数是南阳人,浆面条也有一个来源于刘秀的传说: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南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擀的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舀了几瓢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煮熟。饥饿之人闻到浆味,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刘秀狼吞虎咽,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主食,流传至今。
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汁发酵变酸,粉浆就做好了。浆汁不宜太酸,酸则倒牙,也不宜太淡,淡则无味,一般用隔天经过发酵的浆汁。好的浆汁一般是白中透绿、口感微酸、豆香味清纯。
但一般老百姓不必自己来磨浆做浆,一般都是去“浆坊”舀浆,花个五毛或一块钱上“浆坊”舀两瓢浆,回家做浆饭,再加上两块钱面条和一块钱黄豆芽,或者加一把芹菜芽,便能够做一大锅浆面条,够一家人吃了,省事得很。
南阳的“浆坊”就是做浆、卖浆的地方,都在南阳老城区,菜市街中段有一家,联合街与东马道口,往四中去的上坡处有一家,菜市街南头护城河的闸口处有一家,都是数十年的老店。浆稠、味美、价廉,老城人常常光顾,很多人专门找舀浆处,开车跑老远来老城区,只为灌一两块钱的浆汁,只是想喝那一碗酸咸鲜香、汤稠面软的浆面条,因为这是童年的味道、记忆的沉淀,隔一段时间,需要温热一下,愈久弥香。
我小时候,是20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一个专门拉车卖浆的大婶,在南阳市老城区四中后边的连家大院住,每天拉着一个浆车,浆车是为盛浆卖浆特制的,用木片箍成一个椭圆体的大桶与车为一体,大婶拉着浆车,边走边大声吆喝着。
这个浆车和卖浆的吆喝声,可能陪伴了许多南阳人的成长,只是慢慢湮没在岁月里,留存的,唯有浆面条的酸香味,和那沉淀于记忆深处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