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我们村的小学位于村西边一个高岗处。门前一个大坑,坑西高东低,一到夏季暴雨,全村的雨水往这流,坑满了,就往往淹了去学校的路。
从大门往里走,是一条鹅卵石路,不平,但好在不粘脚。院子很大,房子很多。从南往北有五排教室,每排大致有四间教室。东三个西一个教室加一个教师办公室。房子有新盖的,大多瓦房。原先老的房子,大多草房。那草房都是用黄背草缮顶,只在房檐儿处缮了两排柴瓦,黑蓝色的、灰蓝色的,与黑黑的黄背草组合起来,很凝重。
学校西边,教室前面种的有杨树、梧桐树,夏天郁郁葱葱,秋天落叶纷纷,颇有生机。院外却有许多株榆树,往往有好多小虫,还流出一些树的汁水,很令我们不喜,即使那榆树上有我们喜爱的榆钱。
整个院子,中间高,南北低。最中间一排是新盖的瓦房,比一般的教室高大,梁粗檩密,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和教导处。路西,也为新盖教室,依次为校长室、总务室、实验室,围成一个L型小院,没有围墙。小院里种有冬青、月季、菊花,显得生机勃勃,绿趣盎然。
校长室的东山墙顶,沿山墙伸出一个一米深的屋檐,人字形,屋檐下面伸出一个直三角形的木架子,木架子下挂着一只铁钟。那铁钟圆柱形,下口稍开阔,形成几个圆弧。钟锤下面吊着一根白麻编织的指头粗的绳,绳下面吊着一个大螺丝帽,随风乱摆。
说是铁钟,是因为它敲出的声音跟我们生产队的铁铧敲出的声音差不多,带着金属的钢音,穿透力还不弱,只不过更圆润浑厚些。
那钟声有时舒缓,有时急促,让你摸不着头脑。但时间久了,我们慢慢品出了名堂:
“铛——铛——”不疾不徐,预备了,提醒我们,上课时间即将到了,该加快速度了。
“铛铛——铛铛——”上课了,略显急促,像老师催促学生,似同伴召唤同伴,快快进入教室。
“铛铛铛——铛铛铛——”下课了,那声音,似乎让我们遨游题海的同学惊醒,也好让坐卧不宁的同学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