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奇石,是自然造化的杰作,为历代人们所珍爱。俗语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说明了玉的珍贵。玉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晶莹可爱、赏心悦目,更在于被精心加工后赋予的深厚文化含义。
玉的涵盖面相当宽广。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对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时期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是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纤维矿物,色泽纯白好似凝脂,细腻温润,俗称羊脂玉,非常名贵,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因为角闪石大都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出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所以又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等不同品种。硬玉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要成分,有隐约的水晶状,具有玻璃的光泽,质地坚硬,清澈晶莹。其色泽富于变化,有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淡紫色等,其中以翠绿色质地最佳,所以硬玉通常又称为翡翠。软玉在远古就被人们采掘和使用了,产地以新疆和田最为有名,同时还有陕西的“蓝田玉”等。硬玉主要产地在缅甸境内,输入中国时间较晚,在18世纪后才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都是软玉制品。
中国采玉历史悠久,分布地域极广。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玉开采出来后,被工匠们加工成各种器物,其制作方法主要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进行研磨琢制,行话称为治玉、琢玉、碾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至理名言,便是从琢玉中总结出来的。数千年来,中国的玉匠使用简陋的传统治玉工具,琢磨出精彩绝妙的各种玉器,表现出高超非凡的琢玉技巧,堪称是人间奇迹。所以,一件好的玉器,不仅具有美的材质,更不可缺少美的造型和绝妙的雕琢,是“山川之精英”与“人文之精美”的和谐结合。各个时代的玉器,同时也是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形象体现。

中国古代玉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装饰品类、工具类、兵器类、礼器类、肖生类、葬器类、陈设品类、文房用具类、佩饰类等。例如装饰品类,就包括有玉佩、玉坠、玉笄、玉镯、玉钏、玉冠饰、玉串珠、玉玦、玉环、玉璜、玉簪、玉管等。这些玉器类型,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沿袭,有的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制作的时代不同,往往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例如玉璧,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一直延续到明清的时候仍在制作。但不同的时期,玉璧的大小、用途、纹饰等,都有很大的区别。新石器时期的玉璧光素无纹、形制粗糙,商周时期的玉璧大多光素无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制作规整有蚕纹、兽纹等雕饰。秦汉沿袭战国之风,玉璧雕刻更为精细,宋元时期玉璧成为一般的佩玉,明清时期曾出现大量的仿古玉璧,但古风尽失。
古代玉器的器型和纹饰,体现出多样的特征和风格,是我国玉雕艺术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的生动体现。它们为我们鉴赏、判断和研究古代玉器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些古代玉器上还留下了刻字,例如妇好墓出土的刻字玉戈,山西侯马出土的玉质朱文盟书,以及历代帝王的玉册、哀册、玉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