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耳忠言有多逆
作者 伊溪云
发表于 2023年3月

俗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提醒人们克服人性弱点,不为感官反应所迷惑,要以理智战胜情感,去选择那些真正有益的言与行。如《菜根谭》所言:“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人欲达化境,国欲达善治,多听逆耳忠言,是关键一招。

人都是喜听赞美之语、厌听批评之声的,无论凡夫俗子还是贤达圣人,概莫能外。所谓闻过则喜,决不是人的本能反应,而是一种理性与胸怀的外在体现。忠言毕竟逆耳,其逆耳指数往往“爆表”,让人听了会很不爽,心底频起狂澜怒涛,甚至面红耳赤,青筋暴跳,坐立不安。即便那些历史上公认的开明君主,听了逆耳忠言,也不会如食蜜糖,生气、暴怒时常有之。

戰国初,魏文侯派乐羊攻占中山国,并封子魏击为中山君。这时候的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已在各国之中首先称雄。作为一国之君,魏文侯开始有些志得意满。有一天,他问群臣:“我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呢?”这一问便透出端倪:想听好听的。

群臣敏锐地捕捉到了话外之音,都拍马说:“是仁君啊。”文侯正暗自陶醉,不承想臣子任座却说:“君上得到中山,不用来封给自己的弟弟,而是封给自己的儿子,这哪里算什么仁君?”这一反问,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简直是毫不顾忌君主颜面了。魏文侯听后怒形于色。任座见势不妙,立马走开。

要说任座之语,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建设性意见,无非就是要打击一下君主的非凡自信,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牢骚。文侯听了很不爽,也是必然。任座出去后,文侯稍稍平复了一下怒气,又问国相翟璜,翟璜答道:“是仁君。”翟璜这一说,反倒引起了文侯的兴趣,心想刚被否定了,你为何又坚持这个观点?于是便问:“何以见得?”翟璜说:“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