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班固《汉书》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史记》连名并举,尤其是《汉书》,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如苏舜钦以《汉书》下酒,名将郭逵则以之佐食,天才如苏轼也曾三抄《汉书》,黄庭坚更是“每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它甚至成为皇帝的“行动指南”:汉和帝为诛灭外戚窦宪,求读《汉书·外戚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汉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如何写成?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汉书》于今人的价值何在?
《汉书》如何写成?
《汉书》,又称《前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生于东汉建武八年(32),卒于永元四年(92)。
班固编撰《汉书》,与其父班彪有很大关系。《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时年二十三岁的班固归乡,认为父亲“所续前史未详”,打算加以修订,完成父亲志业。
原来早在东汉初年,班彪便有感《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续补的又大多鄙俗,便采集遗事,“作《后传》数十篇”,志欲踵继《史记》,其远大志向和所做工作,不仅为编撰《汉书》奠定重要基础,更是引领着班固接续修史。
正当班固着手修史之时,有人却上书汉明帝,告发他“私改作国史”,下诏逮捕入狱,并没收他家全部书籍。
之前有同郡人因“伪言图谶事”而被下狱处死,加上历史的书写和解释向来是敏感问题,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大哥被严刑拷打,不能自明,便急驰洛阳,诣阙上书,为之辩解;而此时扶风郡也呈上抄没而来的史书,汉明帝读后“甚奇之”。双方合力下,汉明帝最终释放班固,让他任兰台令史,又迁为郎,班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上奏明帝,明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而此时为永平中,班固也从弱冠少年进入不惑之年,离他立志完成父业,已过去十五年左
右了。
受诏后,班固一刻也没停下来,“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汉章帝建初中完成了《汉书》绝大部分内容的修撰,此时的他,已年近六十了。
倘若趁着势头,一鼓作气,相信班固能顺利完成全书修撰,但他却再遭牢狱之灾。原来班固教子无方,家奴也随着骄慢无礼。当初,洛阳令种兢出行,家奴“干其车骑”并醉骂从吏,种兢大怒,但因班固曾随窦宪出击匈奴,种兢畏惧窦宪权势,表面不敢发作,内心埋下怨恨。汉和帝永元四年(92),窦宪因谋反被诛,牵连甚广,种兢趁机报仇,收捕班固。这次没上次幸运,班固最终不幸死于狱中。汉和帝听说了,心中可惜,下诏“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班固去世后,《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便让班固的妹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这也使她成了“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性作者,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又让马融之兄马续继昭成之,《后汉书·天文志》称“而马续述《天
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