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关注当下的政治智慧(五):让敬畏成为生活态度
作者 王杰
发表于 2023年3月

四、学会敬畏自然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拒绝谦卑,坚信人类才是世界的主宰。但一次次的灾难告诉我们,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人和动物在各自的领域安居乐业,这样不是很好吗?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缺乏敬畏心的自然观破坏了长期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在自然中生存,没有自然的健康,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健康。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规律,于是有的人开始认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可以任意驾驭自然,可以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这种自然观在工业革命后大为流行,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这种自然观也逐步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全球气温变暖、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瘟疫流行等已成為人类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一次次生态灾难提醒我们,不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大自然的报复是不会停止的。痛定思痛,我们必须致力于重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有限的水资源已空前紧缺,而浪费与污染又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已造成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全球有数十亿人无法获取安全用水。据2021年监测数据,相比于1979年,北极海冰的面积已融化掉了40%,根据美国航天局的观测,北极的冰层正在以每十年13%的速度减少,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根据英国哈德利气象中心预测,到2035年北极的海洋冰层将全部融化。20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无数海岛、沿海城市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力量变得日益强大的同时,也更容易忘乎所以。但无数的事实表明,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利,也可能给人们带来灾难。要想改善生态环境,化解生态危机,不能仅靠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价值观的转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人们时刻牢记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类永远不能胜天,只能认识自然规律为我所用,人类必须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中华文化强调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可以为当代生态危机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和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确立了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殷商时期商汤“网开三面”、春秋时期里革“断罟匡君”等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讲仁,讲道德修养,讲为政以德,但他也要求我们人类要把仁爱之心延展到自然万物身上。他提出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主张要爱护自然界的生命,不要竭泽而渔,以维持自然界生命的可持续繁衍和发展。孟子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是主张把仁爱之心从家庭伦理之亲投射到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张载则是把苍天看作是父亲,大地看作是母亲,天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他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把天地间所有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把宇宙中所有的生命体看作是自己的朋友。所以,中华文化始终认为,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是贯通的、协调的,而不是对立的,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永远充满了虔诚和敬畏。

中华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