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渗作用成就千古绝句
作者 王恒
发表于 2023年3月

刘长卿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日暮苍山远”勾勒出傍晚时分山川的景象,它不仅美,而且很真实。为什么日暮的时候苍山会显得远一些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些科学道理。

黄昏时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黄昏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相对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就使得我们看起来太阳在黄昏时比中午时大些。

文藝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曾对光渗现象做过描述:“隔着太阳窥看树枝,常觉得它变细了甚至于辨别不出。按理,城堡上的炮眼和垛子是一样宽的,然而我看起来前者特别宽一些。”

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天气晴朗的夜晚观看新月时,可以隐约见到月牙里的黑影—俗称“月魂”。人们常觉得月牙部分边缘的半径要比黑影半径大些,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认为这两个半径的比例是6∶5。高悬在空中的输电线,在电线的纵横交叉点上,不是显得更粗而是更细,甚至像要折断一样。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