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践·释:从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艺格符换”谈起
作者 刘雨矽 刘鹏
发表于 2023年3月

2022年12月28日,青年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刘鹏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理·践·释:从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艺格符换”谈起》的讲座。该讲座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前沿·探索——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学术分享系列讲座”的第四场。刘鹏博士在本场讲座以音乐创作中的“跨媒介”思维为核心点,分别从“理·践·释”三个方面为之展开。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亓梦婕[1]主持,并担任与谈人之一。此外还邀请了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盛汉[2]和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刘雨矽[3]作为与谈嘉宾,分别从新媒体、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的视角展开了一场跨学科、跨专业的思想碰撞与精彩交流。本文是为讲座纪实,述其要义,惟愿以此抛砖引玉,争鸣互鉴。

一、讲座内容梗概

刘鹏博士的讲座首先从德国学者潘惜兰(SiglindBruhn)[4]所提出的音乐性“艺格符换”(musicalekphrasis)的概念出发,对该术语的论域和艺术互动背景进行了详尽梳理,并边涉用音乐来表达视觉(图像)经验的重要美学和方法论问题。之后,将相应观点方法同部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实践及他自己的室内乐作品《湖心亭上一片雪》进行观照、比较,进而归纳华人作曲家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基础上以结合“跨媒介”思维意识所显现出的若干经验与特色。最后,刘鹏博士和三位与谈嘉宾在线展开深入交流,从不同空间维度集中探讨了“艺格符换”这一概念的理论边界与应用空间。由此,讲座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理:音乐性艺格符换”、“践:作品《湖心亭上一片雪》的意象构建”、“释:音乐与谈,审美对话”。

1“.理”:音乐性艺格符换

所谓“理”,即以刘鹏博士所译之文——德国学者潘惜兰的《画之音乐会: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艺格符换”》作为理论依托[5]。讲座伊始,刘鹏博士首先解释了此次讲座主题之缘起,可追溯至其硕士期间创作及分析作品时的思想困惑:是否可以从某种程度回避惯常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中强调实证、提供数据以及四大件“剖解式”角度的写作方式,转而用另一种分析视角对作品进行研究?于是,他将这一初衷置于硕士毕业论文《树与梦的三次联想——杜蒂耶小提琴协奏曲〈梦之树〉作曲技法解析》的写作中,并有了最初的尝试成果。而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通过参与教育部“十三五”重大项目《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与传播未来发展研究》子课题《新时期以来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经典作品音乐分析——管弦乐卷》,进一步深入拓展了该议题的研究。后来又以其相应地创作作品《共坐白云间》《嘒嘒》《湖心亭上一片雪》,继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动”,并在核心期刊陆续发表了数篇与此论题相关的论文[6]。

于是,面对讲座主题中的关键词“艺格符换”,刘鹏博士进行了简要的概念辨析与历史溯源。他认为,Ekphrasis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修辞术语,其不仅具备深厚的人文内涵,还因其跨媒介属性而指涉广泛。当这一概念被引入国内理论界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往往结合自身理解和研究角度而秉持不同的汉译,刘鹏博士倾向于认为该术语注重“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有机转换”的现代意义,即“艺格符换”,“艺”——艺术媒介;“格”——格致、范式;“符”——语言、线条、图画等符号;“换”——“转换”。依序并置则表示为“不同艺术媒介通过一定的形式可以互相转换”。

进而,刘鹏博士对“媒介转换”与“媒介转化”亦做出了例证辨析,并以相传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名言“拙劣的艺术家不假思索地拿取,伟大的艺术家不着痕迹的转化[7]”为例,在此基础上讨论“媒介”的论域界定和艺术表达,强调“转化”的意义在于一种深层逻辑的、不着痕迹的语汇语言以及手段的提炼,并从自身专业出发,认为需要用一种历史观的态度来看待音乐创作的发展,认清历史脉络中音乐符号表达系统的变迁与更新。为此,刘鹏博士还列举了诸多在音乐史历程中颇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如15—16世纪的音乐修辞格;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在其钢琴作品《对圣婴耶稣的二十次凝视》中采用音高轮廓对视觉对象(如十字架)的重描,以及利用藏头诗的表现方式(姓名字母)对某个人物进行隐喻(巴赫、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的姓名动机)等。他认为音乐语言已经发展成一套身处于我们文化传统之内的理解意符的复杂门类,表意的符号系统与音乐意象的塑造表达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是趋同但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讲座第一部分尾声,刘鹏博士展示了20世纪抽象画先驱保罗·克利(Paul Klee)的一幅画作《吱吱叫的机器》(Twittering Machine,1922),试图洞察美国作曲家舒勒(Gunther Schulller)、英国作曲家戴维斯(Peter Maxwell Davies)和德国作曲家克勒贝(Giselher Klebe),他们三人面对同一创作母题(画作)而生发出迥然不同的艺术想象,创作出三首截然不同的当代音乐作品,以此探讨作曲家如何以其自身角度审视画作及艺术思维之差异所带来的多样性解读空间。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