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与百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衰荣辱紧密关联,19世纪末,音乐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社会思潮指引下衍生巨变,学堂乐歌的诞生标志着以中西音乐结合体系为主导的“新音乐”时代诞生。此后,中国音乐家承袭“文以载道”精神,将音乐功能发挥于时代变迁之中,为助推民族独立、发展、强盛贡献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本研究拟以“学堂乐歌”“艺术歌曲”“抗日救亡歌曲”等艺术体裁为研究立足点,力求厘清中国近现代创作歌曲发展脉络并探析其艺术价值。
一、学堂乐歌:风雨飘摇中的创作萌芽
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古老帝国,封建权威统治体系摇摇欲坠。此时的中国已然别无他法,唯有向西方学习一路径可循。军事、政治、科技等诸多国计民生领域唯有通过借鉴他人之法,才可维系帝国之命运。西化热潮之下,中国音乐领域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学堂乐歌”的出现预示着传承数千年的音律传统即将遭遇巨大变革。早期的学堂乐歌多以“拿来主义”为创作技艺,李叔同、沈心工等一批有着欧美、日本留学经历的爱国知识分子将外来曲调配以汉语新词,开创了西方音乐技法纳入中国文化范畴的全新路径,而《送别》《祖国歌》《中国男儿》《醒狮》等一系列包蕴“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思想的优秀作品也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姿态,传递出爱国知识分子的报国忠心。
学堂乐歌形式的呈现不仅标志着以西洋音乐创作技法为基础的“新音乐”诞生,更揭开了中国近现代杰出知识分子借用时间艺术载体传播民主、爱国、独立思想的历史新篇。“师夷长技以制夷”自此渗透入音乐发展领域之中,十二平均律、和声、配器等西洋创作观念也以此为起始,成为影响我国一个多世纪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艺术歌曲:“文以载道”酝酿创作高潮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沉睡中的中华民族开始进一步觉醒。中国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表现出的爱国热情为中国科技、政治、社会制度的转变提供了鲜活的动力,更进一步推进了全面抛弃旧体制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的中国创作歌曲领域,涌现出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作曲家群体,以萧友梅、黎锦晖、赵元任、青主为代表的杰出知识分子开启了以“艺术歌曲”为创作主体的全新历史阶段。
1920年,青主创作了我国近现代第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大江东去》,在青主及其妻子华丽丝多样而丰厚的文化学习背景促发下,以中国古代诗作结合西方音律为载体的全新艺术形式华丽呈现,倾注于乐音传播中的不仅有远方游子对祖国的思念,更有爱国青年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激愤情愫。中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之精神决定了知识分子的创作走向,中西艺术歌曲之差异不仅体现于音律、表演技法、伴奏织体之中,更多的是呈现于艺术内容与格调之中。
试论中西艺术歌曲的差异,笔者以为,当以音乐内容之差异进行陈述。西方音乐家多以阐述个人情感为内容主导,德奥艺术歌曲之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如舒伯特的作品《鳟鱼》《圣母颂》《海滨》《小夜曲》《忍不住》《幸福》《年轻的修女》《野玫瑰》等。还有舒曼的代表作品如:《你好像鲜花一样》《林中问答》《月夜》《自从和他相见》等等,都是对个人情感、个人情思的抒发。舒曼的艺术歌曲多以表达爱情为主题,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故事是其创作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