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区“孟姜女调”的地域性演唱风格研究
作者 吕可
发表于 2023年3月

从古代《诗经》的研究內容中可以看出,劳动人民通过歌谣、口头诗歌、民间小调等形式,世世代代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很多民间世代传颂且大面积普遍流传开来的音乐文化,通常是古代劳动人民依据某个真实的人物故事、神话传说作为内容,以歌谣、小调的形式来表达人们朴素的思想情感,对人物故事的情感态度、对现实社会的基本认知,可以说民间歌谣和小调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文化瑰宝。随着时间的流逝,“孟姜女调”这首家喻户晓的民间曲调依然流传至今,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孟姜女调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尤其是被广大的农村地区劳动人民所传颂。孟姜女调音律恢宏大气、句式变幻丰富、节奏感鲜明。河南地区孟姜女调的流传由来已久,具有十分显著的演唱风格和特色。

一、历史背景

(一)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孟姜女的故事传说历史久远,据史料考证,战国时期《左传》一书中有着关于孟姜女故事的首次记载,书中详细记载了杞梁之妻的人物形象。另外,战国时期《礼记·檀弓》中也曾详细记载了曾子的言说“杞梁死,其妻迎其灵柩于路而哭之哀”。通过“哭之哀”巧妙而传神地说明了整个故事的情感路线,尤其是对孟姜女痴情的人物形象设定十分突出。此外,战国时期还有一本书中也对孟姜女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即《孟子》,在这本书当中也提到了“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西汉末期,在《列女传》中孟姜女的人物形象被设定为“哭夫于城,城之为崩”“自以无亲,赴淄而薨”的贞洁烈女形象,孟姜女的烈女形象被世人所传颂。到了隋唐时期,民间故事传说中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孟姜女人物故事传说,不管是孟姜女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还是情感的冲突,都随着历史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容由原来的“哭倒城墙”转变成为“哭倒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中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修饰和改编,而且内容丰富,整个故事更加具有传奇色彩。

总体来说故事的内容情感主线是孟姜女痴情为夫君,哭倒了长城的烈女形象,并且还重点突出了孟姜女在寒冬之中为夫君赠送寒衣的场景,情感也从个人夫妻之情上升到反秦始皇暴政、反徭役、反统治的社会思想。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孟姜女的传说版本各异,由民间情感故事逐渐演绎成带有政治色彩的传说故事,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行业的发展,民间的说唱、戏曲以及民歌发展进入了重要时期,涌现出了大量作品。

(二)“孟姜女调”历史溯源

“孟姜女调”是由孟姜女的传说故事所衍生出来的,并且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四季调”,同时也被叫做“唱春调”。孟姜女调具有多种形式的调式,其中最常见的调式是徵调。四句体乐段,每一句的篇幅整齐划一,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是非常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的乐段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开始兴盛起来,很多有关孟姜女的戏剧、民歌、歌谣开始在各个地方流传,民间也开始以孟姜女为故事原型进行大量民间音乐、戏剧的创作。例如,宋代的话本《孟姜女》、元代的杂曲《孟姜女送寒衣》以及明代的扬州民间音乐歌曲《梳妆台》等等。在此过程中,孟姜女调在我国各地都相继广泛流传,在各地也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格特征。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