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是集文学与音乐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中极具华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古诗、古词、古调的形式流传至今。但由于纯文字形式并不能满足诗词艺术可歌可入乐的诉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渐荒弃,自20世纪以来,以杨荫浏、阴法鲁等研究者对白石道人歌曲进行旁谱的解译研究为首,现代作曲家发现了这颗遗珠。从此,音乐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古诗词音乐艺术的复兴之中,形成一道绚烂的传统音声光复热潮。
一、歌曲《锦瑟》的背景源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追溯到《诗序》,其中早已提及“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虽然纯文字形式的诗亦被称为“诗歌”,但“以歌咏诗”仍然是传统诗歌观念的遗绪。从古至今仅以“平仄去声”四韵来朗诵诗歌早已无法满足作者及诵者的抒情之意,现代传统的诗朗诵也仅以“配乐”的形式为诗歌增添一丝情意,并不能真正为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实现乐与诗的相伴相合、歌与情的意蕴神合,歌诗的优秀传统正在逐渐远离。
对这种现象的改变是在20世纪以后,一大批现代音乐家开始为古诗词谱曲,其中以黄自、谭小麟、江文也、青主及冼星海为主,创作出具有传统风情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彰显了中国现代作曲家对中国古诗词音乐的复兴意识与艺术自觉,这次复兴热潮一直延续到21世纪,将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典韵味与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凸显了中国古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及文化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白居易的《花非花》(黄自)、王灼的《点绛唇·赋登楼》(黄自)、辛弃疾的《南乡子》(黄自)、苏轼的《卜算子》(黄自)、《大江东去》(青主)、《水调歌头》(江文也)、《春晓》(江文也)、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青主)、司空曙的《江村即事》(江文也)、李白的《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谭小麟)、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小麟)、朱希真的《彭浪矶》(谭小麟)、《金陵城》(二重唱谭小麟)。
进入21世纪以后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主要以许树坚、刘小朋、戴于吾、吕守贵等当代作曲家为主,他们的作品精彩纷呈、应有尽有,代表作品有:戴于吾在《声乐曲五十首》中发表的白居易《忆江南》、李白《静夜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文天祥《过零丁洋》等11首,以及为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菩萨蛮·大柏地》、《浪淘沙·北戴河》、《七律·答友人》、《菩萨蛮·黄鹤楼》、《忆秦娥·娄山关》等8首诗词谱曲的歌曲;作为“致力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当代作曲家中最为勤奋的一位”[1]的吕守贵先生,在其作品《中国名诗词歌曲集》中为近百首古诗词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并发表,成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集成;以及许树坚、刘小朋合作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辛弃疾《送月》、李商隐《晚晴》、苏轼《赤壁怀古》等十二首古诗词谱曲,都成为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