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礼与乐的结合被认为是维系社会和谐、涵养自我道德的重要手段。礼乐思想作为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在历朝历代千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属于自己文化内涵的文明。艺术需要有身后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本文以音乐的传承为主题,从儒家音乐观念探讨礼乐文化在其中的先导作用。
一、“礼”“乐”与“乐思”
1“.礼”和“乐”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礼”是儒家核心的政治思想,也是孔子仅次于“仁”后最为重视的部分。西周开始,礼乐文化作为祭祀的产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在长期的生活与演变中逐渐产生了百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人们有着约束的作用。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通过礼乐文化禁锢,约束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达到稳定人的生活秩序以及维护社会安定。“礼”不仅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条件,更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纽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将礼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精神内容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使其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从外部约束人性,“乐”从内部分解人的情绪,这也是儒家乐教“礼乐并举”的最终目的。原始艺术中歌、舞、乐三者之间本为一体,载歌载舞也是民间常见的艺术表达方式。儒家借助艺术的审美功能,在愉悦的气氛中逐渐感受到道德伦理、情操的感化,也为当今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孔子曾说“以正礼乐,才能治天下”。先秦儒家认为,乐应当和政治联系在一起,艺术不仅有着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也应具备政治道德教化的功能和影响。春秋时代外交活动相对频繁,两国邦交的同时艺术性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力就此展现。作为礼仪之邦,儒家认为治理一个国家的好坏可以通过乐的发展体现出来。
礼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题内容,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为贵”主要指的是引导不同阶级根据礼乐文化的具体规范与模式,建立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古代礼乐文明的精神建立起和谐社会的内涵和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