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音乐教育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国外音乐教育的教育观念、方法及理论的译著、译文等公开发表、出版,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起着极大的助力和推动作用。其中,音乐翻译无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内容及学习效果。本文将基于笔者自身对音乐口译的理解与思考,对音乐口译的方式、内容、与音乐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与研究。
一、音乐翻译的内容与形式
“音乐翻译”是一门涉及学术领域广泛的跨学科专业(聂韶丹,2022)。随着中外艺术交流越发频繁,对音乐翻译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从内容而言,音乐翻译的主体是音乐艺术相关领域内容。音乐翻译者运用跨文化语言翻译能力,进行文化交流、思想传播、国际合作等双向语言翻译工作。
翻译形式主要分为笔译与口译。笔译为书面翻译,根据文体内容不同,翻译方式和风格也相应变化;口译细分为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耳语传译,主要要求翻译与原语者的即时性和同步性,即快速、精准地将原语者的内容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使得原语中的文化在新的文化生态中也能得以传播。需要口译辅助的跨文化音乐交流主要包含大师班、讲座、国际工作坊、国际艺术节、国际比赛、演讲等多种形式。随着中西音乐交流的不断加深,艺术交流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方式。但真正能胜任音乐专业口译的人才不多(翁凤翔,1999)。贺文嘉(2021)也指出我国的音乐翻译专家多为音乐专业理论与实践学者,而兼顾较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音乐口译人才十分紧缺。顺应中国音乐“走出去”的时代发展,音乐口译人才需要做到“又专又通”,在音乐学与翻译学上不断深耕,从而实现中西音乐文化的有效沟通。
二、音乐口译
(一)音乐口译的关键是文化交流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活动,更是不同文化、思想、精神沟通的桥梁。音乐的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承载着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历史时代的神韵。译语与文化相匹配,才能实现文化交流的作用。因此,在外译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将蕴含着深厚文化背景的音乐知识让异国文化吸收并理解。2017年4月,笔者在翻译拉脱维亚著名舞蹈编导、舞者Olga Zitluhina在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的编舞课程时,她曾将学生们带出教室,来到校图书馆的楼梯上,然后,自己首先穿着单衣一级一级地滚下楼梯,并让学生们跟随着她,依次滚下楼梯。学生们面对这一情况起初不能理解,随后老师说道:“As an artist, you can’t just be aware ofwhat is beautiful. You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iscover what is happening through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andyour own country. Take the spirit in your work and passit the citizens. ”(作为艺术家,你不能仅仅喜欢“美”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