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音乐文化特点及其融入地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作者 刘丽舒
发表于 2023年3月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集中居住在三乡两村。赫哲族人靠捕鱼为生,除了渔猎生产外也耕种少量的土地,历史的积淀、群居的生活以及白山黑水的滋养,使赫哲族逐渐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这些音乐从题材到体裁、从表现形式到创作手法都深深地烙上了赫哲族的印记。本文将以赫哲族音乐为切入点,通过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多角度分析,挖掘赫哲族音乐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从而探索其在地方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为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赫哲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一)赫哲民歌

赫哲民歌是赫哲族流传度比较高的一种音乐形式,内容多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有关。无论赫哲族的男女老少都能根据当下的环境和心情,唱上几曲即兴的调子。赫哲民歌一般采用五声调式居多,曲调结构比较简单、节拍比较固定,以宫、徴调为主要调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表现形式多为独唱,也有少量对唱形式。赫哲族的小调优雅动听,无论是音调和旋律,均会令人感觉江水海浪的起落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也带有浓郁的渔猎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曲调有比较熟知的赫尼哪调、萨满调、伊玛堪调、嫁令阔调以及白本出调、老头调、少女调喜调、悲调等。赫尼哪调是一种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民间小调,曲调明朗轻快,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广为熟知的《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尼哪调的典型代表。嫁令阔调是一种歌颂大自然、歌颂家乡的抒情歌曲,情感朴素,轻柔悠扬,也是一种流传度很广的曲调,如《松花江相会情歌》。萨满调是赫哲族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曲调,主要用于祭祀、萨满活动时演唱,曲中也蕴含着赫哲族人的宗教文化,主要有《跳神归来歌》《家祭神歌》等。深受大家喜欢的伊玛堪调是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调不仅在音乐表达、音乐题材和创作手法上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尤其是在民族音乐和说唱音乐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同时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其鲜明的、浓郁的民族神韵和其中蕴含的民族个性也让赫哲人的民族艺术在世界绽放光彩[1]。不同的曲调表达了赫哲民歌不同的音乐思想,不同的曲调构成了赫哲民歌丰富的音乐题材,不同的题材又赋予赫哲人在音乐上的不同表达,这既展现出赫哲族民歌在赫哲族音乐发展史的丰富多彩,又展现出赫哲族音乐文化中特有的渔猎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赫哲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赫哲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也是赫哲族灿烂民族文化发展史的一种历史记录[2]。

(二)说唱音乐

伊玛堪作为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俨然已经成为一部包含赫哲族人民文化、生活、习俗等的历史教科书,为考查和研究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提供到了重要依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