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马弯弓东胜卫
作者 刘媛
发表于 2023年3月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的第四年,在河套地区的黄河北岸设置东胜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卫城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双河镇。这一年,明廷还设置了河州卫(位置在今甘肃省临夏市)、辽东卫(位置在今辽宁省瓦房店市)、定辽都卫(位置在今辽宁省辽阳市)。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明史》)。明朝初期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卫所,自东而西依次有兀良哈三卫诸卫、大宁诸卫、开平诸卫、东胜诸卫、宁夏诸卫、甘肃诸卫等。其中东胜、宁夏两地的经营,增强了河套一带前哨的防卫,弥补了整个北边防御中最薄弱的环节。东北到外兴安岭,东到渤海,西到黄河中上游,北到阴山,明王朝早期的北方疆域边界徐徐展开,蒙元势力被远远驱赶到了漠北,东胜卫所在的黄河中部整个河套地区尽入明朝版图。

明朝早期山西行都指挥使司管辖的范围

明东胜卫城墙遗址经历了600余年,如今基本完好,当地人们管它叫“城圐圙儿”。四面城墙大体围成了正四边形,周长大约8.7公里。在东胜卫城圐圙内里的西北角,另外有一处四边形的城址,西墙与东胜卫城的墙重合,北、东、南墙独立,周長大约2.2公里,这便是元代的东胜州城遗址。从卫星地图上看,元东胜州城偏居东北角,面积远远小于明东胜卫城。元王朝统一全国后,在东胜州至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之间的黄河上设立了水路驿站,东胜州因水运发达,在元代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主要得益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城筑在高冈之上,东北是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西南是黄河古渡,既是通达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又是古代黄河的渡口津关所在,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和平时期的经贸繁华之地,千百年来的持续累积,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也出土过许多重要文物。

双河镇
双河镇黄河分界碑
元时期的东胜州城遗址,位于明东胜卫城西北角

明东胜卫城规模宏大、修筑坚实,然而它真正被作为明帝国疆域掌握在明军的手里,只有短短的30余年。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罢东胜中、前、后三卫,同时设甘州右、中二卫(遗址在今张掖市)。永乐元年(1403年),又撤销了东胜左、右卫,同时设置宣德卫(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玉林卫、云川卫(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镇虏卫(遗址同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等。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