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春夏之交,我在东胡村二队担任育红薯苗的技术员,还担任从本村碱土中提取碳酸钠(食用碱)、硫酸钠(皮硝),从草木灰中提取氯化钾、硫酸钾、碳酸钾的厂长兼技术员时,突然收到黄西沟大队的邀请,聘我重返学校执教。原来,自我上次离开后,大队一直努力争取让我再去。恰逢千庄公社书记换成孙希锦,孙希锦是我在梁赵上高小时的校长、老师,也曾是我母亲的下级和同事。他对我很了解,因为我是梁赵高小1959年毕业的两个班中唯一考上初中的学生,也是1962年这两个班唯一考上平遥中学高中的学生,所以他对我一直都很关注。当他听到两村要聘我任民办教师时,立即拍板同意,并称赞他们识才有眼力,礼贤下士。当时我们东胡村胡、杨两大家族,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势不两立的两派。若说到明处,两派都不会放我走。于是,趁天不亮,我骑车带上行李,让我本家弟弟爬墙把我送出村外,摸黑走了十里路。大约上午10点,我顺利到达黄西沟,终于又见到了我朝思暮想的学生和乡亲。当时的心情,真有贺敬之重回延安的感觉!此时,梁希恭老师已调到林坡任教,而黄西沟学校校长是侯敏信。他是平遥中学六七届高中毕业生,1971年民办转正,我俩是平中四年的校友。村支书安守孝同我们商量,给我们加点工资,让我们两人扛起这座七年制学校,我的月薪40元,外加10斤细粮(莜面、小米)。这个待遇在当时是比较高的,当时有些中师毕业、十几年工龄的校长、教师月薪也仅34.5元。我们当时年轻气盛,满口答应支书的要求。
我和侯敏信分了工,他当校长,代一、三、四、五年级的课和全校音乐,并兼我们两人的炊事员。我代初中两个年级以及小学二年级的全部课程和全校体育。全校七个年级分在两个教室,白天一节挨一节上课,两个人教七个年级,从早到晚都在上课。我休息的时间他上音乐,他休息的时间我上体育,(鉴于山区特点,这两门学科都是全校学生集体上)就这样夜以继日,身体十分疲累,腰酸背痛,尤其是嗓子经常沙哑,晚上秉油灯备课到深夜。但看到学生们个个尊师听话,人人勤奋刻苦,活泼可爱,心中又感觉特别的甜。
我到黄西沟一个月后,东胡村终于弄清我的去向。杨派领导写信,派人到千庄公社要人。送信人没去公社,把信送给了我,我立即去找安守孝询问该怎么办。足智多谋的他说:“干脆,把户口转来吧!”于是,他迅速到公社开出准迁证,我于第二天持证回东胡村,正逢杨姓领导外出,胡姓领导为了削弱对方力量,当场为我开出户口。这样,我便落户黄西沟,教学再无后顾之忧了。大约隔了两三个月,侯敏信调到千庄教高中,仁义公社张家庄学校校长侯志保调到黄西沟学校任校长,另有王增全也调入黄西沟学校,于是学校老师由二人变为三人。他们两人是公办教师、党员,我是民办教师、团员。

此时,县里开始大抓智育(后来又被批为1972年资产阶级智育回潮),并确定高中招生要全县统考,按分数录取。于是,初中部全部加了晚自习。当时村里尚未通电,学生们每人一盏小油灯,学习到十点之后,油灯熏得男生女生都有点儿黑眉黑眼黑鼻子,人人好像长了小胡子。当时规定工农业常识(物理、化学、生物合订本)是考试科目,而黄西沟学校在我到校之前一直未开这门课,于是我日夜兼程,用半年时间补完两年的课。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还自编教材,开设了英语课,先让学生会读会写26个字母的印刷体、手写体、大写、小写的四种写法,又教会学生唱英文字母歌,教会学生一些单词和短语、口语,成为当时全县初中极少开设英语课的学校。这得益于我上学时,高中初中都学过英语,而且高中、初中教我的都是大名师,如高中老师周道曾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司令部的英文翻译,后来任山西省教育学院的外语系主任、教授。那时在中学开设英语课的学校极其稀缺,别人也不愿意自寻辛苦和烦恼,乡村学校能开办英语教学,这在当时的平遥乃至全省教育界都不多见。
我第一次到黄西沟教学时,學校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上几何没有圆规、三角板,我就地取材,让学生砍来大大小小十几个树杈,代替圆规。这次到校条件改善多了,教室变大了,黑板变大了,圆规、三角板有了,大大促进了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那年中考语文作文分占很大比重。我在全面提高语文、数学等所有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大作文教学力度,考前我猜作文题为《在雷锋精神鼓舞下》,详细给学生讲了此文该如何写,然后让学生写,作文交回后,我发现七名中考学生都写得很不理想,语文基础、写作能力太差了,于是我亲自写了一篇范文让学生背,七名学生背得滚瓜烂熟。接着,我又写了一篇范文,也让学生背。很快,黄西沟的优质教学在外传开了。上庄学校是全公社的第二大校,当时有七年级学生20多人,班主任袁振国向我请求,每天带领学生到黄西沟随我们的学生上课,黄西沟人因此十分自豪,说历来是黄西沟学生跑上庄上学,现在上庄学生跑黄西沟上学了。
中考开始了,千庄公社的所有初中学校校长、班主任带领学生到东泉考试,侯志保和我也带领着黄西沟的七名毕业生去东泉中考。山里娃初次外出赶考,普遍紧张,特别是遇上难题,更是心跳加速,手忙脚乱。而我的七名学生初生牛犊不惧虎,艺高人胆大,加之接到考卷后一看,大都是我教过且练过的题,尤其是考语文,作文题竟然是《在雷锋精神鼓舞下》,与我预先猜的一字不差,我的学生一气呵成。
试卷是集中在县城统一阅,据说阅语文试卷的一名教师突然拍案叫绝,说他阅出一篇水平十分高的文章,于是当场给全体语文阅卷教师读起来,大家听了都啧啧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