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古称代州,历史上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商业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代州逐步形成了以州城为核心,以阳明堡、聂营、峨口、广武四大集镇为商品集散地,以知名庙宇的庙会为载体的临时集市贸易,以分布于各村落走街串巷的货郎担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商业贸易体系。而且,据历史资料记载,代州商人外出经商者众多。明清时期,特别是清初,张家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包头、多伦、库伦(今乌兰巴托)、海拉尔、西宁、哈密、迪化、太原、石家庄、上海、苏州、成都、北京、天津等十余省市的20多个大中商埠都分布有代州人的商号。
代州城商业概况
明清时期,代州是山西北部一大都会,是晋北的贸易中心之一。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约1296—1370)在《水浒传》第三回《史进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提到的代州雁门县城,就是代州城。文中对代州城作了极好描述:“入得城来,见这市井热闹,人烟辏集,车马骈驰,一百二十个行经商买卖,诸物行货都有,端的整齐。”这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也能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根据施耐庵的生平推断,如果他到过代州城,应当是元末或者明洪武三年(1370年)之前。代州城内以边靖楼为轴心,建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各种商铺星罗棋布,整个州城俨然一个“超级大市场”。明代,在钟楼街还有石灰市,在边靖楼后还有豆腐巷。作为一州治所在地,代州城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庞大,煤炭需求量大,于是在州城东北部便催生了“炭市街”这个固定的煤炭交易场所,也催生了东关“牛市街”这个牛的交易场所。在边靖楼的前后还有虽无名却有实的柴市,平川村民将地里的高粱秸秆或砍下的山柴扎成整齐的捆在这里出售。

与此同时,代州城的商业呈辐射状,向“二州五县”乃至北方其他地区延伸。所谓“二州五县”,是指清末忻州及其所辖的定襄、静乐两县,代州及其所辖的五台、崞县和繁峙三县。

代州城既是农产品的交易市场,也是农产品的集散地。聶营、河头、南门园等地的大米,中解、峪口、峨口等地的烟叶、辣椒,七里铺和马站的香瓜,西关的白菜,南门园的茴子白,岗上的大葱,峪里的大蒜,口子的花椒,滹沱河两岸村庄的甜菜、蔓菁和葵花子等,众多村庄的高粱、玉米、谷子、黍子、糜子、小杂粮等,各种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代州城,除满足城内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外,其余则贩运到周边地区。与此同时,崞县老鸦窝的莜面,同川的黄梨、油梨、苹果、槟果等;繁峙县的粮食;五台县石限的瓦缸、砂器(砂锅等)、陶器(瓮、雷盔等)、定襄县的铁器和风箱等;怀仁县(今怀仁市)吴家窑的瓷器等,也源源不断运至代州城,又通过代州城分销到其他商号及消费者。

清代,代州的烟叶、大米已经远销到归化城一带。在1997年5月出版的《绥远通志稿》“清代商货价格变动表”中,代州叶子(烟叶)、代白米(代州大米)赫然在目,其中,代州叶子在同治八年(1869年)的价格为0.007文/两,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价格为0.019文/两;代白米在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八年(1730年)和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价格分别为每斗1800文、2200文、2400文,等等。
清代中叶,代州城有商号300余户,商人2000名左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奉行“利洋商而抑华商”的政策,代州城商号仅存144户。清道光年间,代州城有商号274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代州城有商号116家。在以鼓楼为中心、东西长达一公里的大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炭市街口、钟楼巷、东关吊桥、西关香圪坨等街头巷尾,遍布大小店铺。作为晋北商业中心之一,代州城富招八方商旅,一派繁荣景象。
商人、商业总是借助邮政来传递信息、邮寄物品并完成汇兑结算等业务的。一个城市邮政开通的时间及邮路的多寡也是衡量该城市商业繁荣的重要指标。清代山西的第一条邮路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建的,而代州在光绪三十一年就开通了邮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山西邮政总局开通代州—宁武邮路,次年又延伸至岢岚。由于代州商人在绥远、包头一带经商者较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西邮政总局开辟代州—朔州—威远堡—朔平—杀虎口—宁远厅—归化邮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通代州—灵丘、代州—朔平、代州—广灵邮路。在清代,一个北方的州城就开辟多条邮路,这在当时省内是少有的。

1912年之后,代县城的商业组织按行业异同,自发立社分行。全城商业分五大社、二十行。五大社为:宝珠社(金银首饰、珠宝兑换)、宝元社(典当)、宝丰社(粮食和食品加工)、宝锦社(钱行票庄)、云锦社(锦货绸缎)。二十行为:京货行、山货行、杂货行、芝麻行、陆陈行、钱票行、典当行、珠宝行、靴鞋行、木器行、铁器行、油漆行、古玩行、药材行、食品行、成衣行、印染行、理发行、缫纸行、粮食行。其中,以收粮、磨面为主,兼营缸坊(酿酒)、油坊、干货(麻片、麻花、点心、饼子等)等的是陆陈行。主要经营茶、烟、纸张、蜡烛、供香、海味、爆竹等的是芝麻行。主要经营衣帽鞋袜、文具纸张、糖果烟酒、水果干果、犁耧耙耱等农业用具、锅碗瓢勺等生活用品的是杂货行。主要经营从京津进货的丝绸布匹、棉麻线等针织用品的是京货行。主要经营农牧业生产资料、工具等的是山货行。
《山西大观》记载:“本县内的商业比较活跃。据民国二十三年度的统计,营业税为21703元,其中普通营业税为67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