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涉历之广实为罕见,而又以办报之多为报界最著。他也以此而自矜说:“鄙人二十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如郑振铎所说,梁启超“以其沛沛浩浩若有电力的热烘烘的文字鼓荡着,或可以说主宰着当时的舆论界”。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开山者。
1895年3月,康有为、梁启超策动来京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签和约,实行变法,以图自强,这便是震惊朝野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受挫后,梁启超便想到要开设报馆,以传布变法思想。他在致汪康年的信中说:“顷拟在都设一新闻馆,略有端绪,度其情形,可有成也。弟思沪中有君主持,且同志不鲜,今拟独留此间,少俟此事之成否,若能开办,与沪局声气联贯,尤有补益也。此间亦欲开学会,颇有应者,然其数甚微,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这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这是份双月刊,每期有编号,无出版年月,版式与官办《京报》相似,并随《京报》发行,“发送朝士,不收报费”。《万国公报》以介绍西方各国商务、矿务、铁路、农学、兵学为主要内容,着重宣传“富国”“养民”“教民”之法。最初只发行一千份,后来竟增加到三千份,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报开两月,舆论渐明”“渐知新法之益”。11月,强学会即在《万国公报》所在地成立。
《万国公报》创刊之初,为便于发行,其报名与上海广学会机关报同名。现在,强学会既将它作为机关报,且又在国人中享有声誉,再也没有必要与广学会同一报名。12月16日,《万国公报》正式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中外纪闻》在其《凡例》中说:“《纪闻》两日一次,每月十五次,月底取回,装订成册。中西近事,略具于中。”
《中外纪闻》主要编译西方各国的电讯报道,介绍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情况等,意在开启知识,使国人知晓外国的政事和风俗。可是,清廷大学士徐桐,御史褚成博、杨崇伊等却向朝廷奏报,说《中外纪闻》借办报为名,而“植党营私”“开处士横议之风”。次年1月20日,仅发行十八期的《中外纪闻》便被封禁了。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梁启超深切地感受到,“时局之变,千幻百诡,哀何可言!”他“流浪于萧寺中者数月,益感慨时局,自审舍言论外未由致力,办报之心益切。”此时,汪康年正在上海筹创报馆,并与黄遵宪来函邀请他来沪办报。他接信后函复汪康年,表示“弟当唯命所适”“兄在沪能创报馆甚善。”来到上海后,他们三人便“日夜谋议此事”。
1896年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于上海四马路,每旬出一期,每期二十多页,约三万字,辟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汪康年为经理,梁启超为主编。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说:“余专任撰述之役,报馆生涯自兹始,著《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