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还需百丈虹
作者 魏邦良
发表于 2023年3月

傅斯年九岁那年,父亲病逝,弟弟傅斯岩当时出生刚七个月。傅斯年后来能赴天津读书得益于父亲傅旭安的一次善举。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之前,一次在聊城街上闲逛,在一家商店看到一位男孩正埋头读书。闲聊之后,傅旭安得知,男孩名叫侯雪舫,是东平县大羊村人,家穷,来商店学徒,但他酷爱读书,有一定文史基础。傅旭安喜欢读书的孩子。1899年,他出任书院山长时,就让侯雪舫辞了工作,随自己去书院读書,费用由自己承担。侯雪舫苦读三年,考中举人,后参加会试,再中进士,最后被清廷授予刑部主事。

侯雪舫做官后,饮水思源一直牢记恩师当年的善举。他首次回乡省亲时就前往龙山书院拜访恩师,这才知道,恩师已去世,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为报师恩,他决心把恩师两个儿子培养成才。侯雪舫返京途中经过天津,遇见《大公报》经理英敛之等几位友人,他把傅斯年的文章拿给几位友人看,友人都欣赏傅斯年的才华、见识,建议让傅斯年来大城市读书。侯雪舫立即返回聊城,向傅家提议,要把傅斯年带到大城市读书,生活费由侯雪舫承担。傅家欣然允之。傅斯年在天津暂住英敛之家中,一年后,他考入天津府立第一中学。

对侯雪舫,傅斯年一直以父执事之,后来他考入北京大学,出国留学,一直与侯雪舫保持联系,两人关系十分密切。毛子水曾写道:“傅先生幼时文史的根柢,除他的祖父外,受到侯先生培养的益处很多。就是他生平乐于帮助故人的子弟,恐怕侯先生的榜样亦不会没有几分影响的。”

傅斯年任教中山大学时,中文系二年级有位学生叫陈槃。傅斯年在“中国文学史”这门课上布置了一个与楚辞有关的论文题目。陈槃提交的论文是《楚辞的研究》,傅斯年认为这篇论文有新意,写了一大段评语,并约陈槃交谈一番,大加鼓励。谈话后的那天下午,陈槃竟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傅斯年获悉后,立即给当局送去一百大洋,请求善待这个学生。同时找校长戴季陶,让他设法营救,最终陈槃获救。后来陈槃经济上陷入困境,傅斯年介绍他给史语所做一些工作,每月得二十五元补助,陈槃这才得以完成学业,进入历史语言研究所,追随傅斯年从事学术工作。

很多青年学子因傅斯年的关心得到资助而完成学业。

杨志玖是众多获益者之一,他回忆说:“1938年夏天,我在云南蒙自毕业后来到昆明,学校推荐我和同班同学佘文豪到傅先生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当研究生。傅先生对我们说,史语所暂时不招研究生,但所里有一笔中英庚款,你们可从中每月领取三十元,自己看书。当时这三十元已够每月的房租、饭费、买书和零花,我就用这点收入过了一年。”

一年后,杨志玖考取了研究生,可以拿研究生津贴了。正因为得到傅斯年的帮助,杨志玖才没有因贫穷失去求学的机会。

1938年,王玉哲就读于西南联大法学院,念二年级的他选修了刘文典开设的“庄子”课程,提交了一份读书报告,题目是《评傅斯年先生〈谁是《齐物论》之作者〉》。傅斯年认为《齐物论》的作者是慎到不是庄周,王玉哲不同意,提出自己的看法。刘文典很赏识王玉哲这篇文章,向冯友兰、闻一多等先生推荐了此文,两位先生阅后大为赞赏。顾颉刚也看了这文章,表示他此前认同傅斯年的看法,现在完全同意王玉哲的说法,还热心地把这篇文章推荐给《逸经》发表。

当时罗常培主编《读书周刊》需要稿子,就提议把此文拿给傅斯年过目,让傅斯年写篇答辩文章,两文同时发表。没想到傅斯年看了此文,很不高兴,不肯写答辩文章。王玉哲意识到,傅斯年是大学者,自己是个乳臭未干的大二学生,批驳老师文章,确实不妥,就索回文章,决定将此文压在箱底不发表。

1940年,王玉哲决定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胡适是所长,副所长是郑天挺。胡适人在美国,傅斯年暂代理所长。同学们都鼓励王玉哲,说他一定能考上。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