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绝,文化光大
“优秀文化融入教科书”事关铸魂育人,是当代中国教科书研究者与编写者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广袤纷繁的文化在进入教科书之前应如何取舍?优秀文化如何在教科书设计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系列问题横亘在“中国气派”教科书建设之路上,等待着研究者与编写者攻坚克难。
首都师范大学石鸥教授的《弦诵之声——百年中国教科书的文化使命》(以下简称《弦诵之声》)一书,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发起了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应,从理论思辨、历史梳理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优秀文化融入教科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等问题,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提供了可贵的学术参考。
一、理论思辨:优秀文化何以融入教科书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弦诵之声》一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开宗明义地澄明了“优秀文化何以融入教科书”问题。
作者指出,教科书是文化启蒙的核心文本,担负着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因此,一定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会有什么样的年轻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文化属性是教科书的本然属性之一,教科书就是文化。优秀文化天经地义可以而且应当融入教科书。并且,教科书的应有之义,绝不仅仅局限于传承本国、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应当以开放胸怀引进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更新文化标准,从而不断启蒙民智,培养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当代国民。这既为“优秀文化融入教科书”时代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高地,也为本书随后展开的历史梳理研究指明了目标方向。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