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年度娱乐现象时,我们在谈什么
近些年的综艺舞台充分利用老艺人、老旋律,已经成了屡试不爽的“金科玉律”。对此喜忧参半,喜则遗珠终被发掘,不该忘记的名字被再次提起;忧则舞台再绚丽,也不过是冷饭新炒,本质均为“推陈”,没有“出新”。《乘风破浪的姐姐》已经来到了第三季,衍生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推出第二季,两档典型综艺在推出新篇时,均去掉了“姐姐”和“哥哥”字眼,擺脱这些故作娇嗔的符号,而以更加正能量的“乘风破浪”和“披荆斩棘”外貌示人。如此变换颇显可笑,这些节目的内核恰恰不是冠冕堂皇的形容词,而是被删掉的“姐姐”与“哥哥”,正是他们对八○后、九○后的观众构成怀旧之念,对○○后构成“考古”之趣,成为节目的号召力之源。他们的今昔之变与不变、人设之真与伪成了观众的谈资,他们的舞台与老歌成了节目的展示内核,他们的翻红构成艺人与制作方喜形于色的流量变现。可惜的是,短暂的绚烂再精彩,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告别。在怀旧成为群体无意识的当下,炒冷饭当然有利可图,却终究不可持续,短暂的热闹其实勉为其难,节目热度的逐渐下降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之际,《声生不息》顺势而作,颇有鹤立鸡群之感。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