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海外传播启示
作者 刘高杰
发表于 2023年3月

在诸多对外输出的文艺作品中,“武侠”题材的作品是对外传播最早、在海外热度最为持久的。以《射雕英雄传》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连载期间,便在泰国引起了空前反响,泰国记者甚至常驻香港,每天把香港报纸刊登的《射雕英雄传》连载翻译成泰语,用广播的形式转播给全泰国人民收听。后来《射雕英雄传》更是译成英文、法文、日文、泰文、越南文、马来文、朝鲜文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原著选段甚至还曾被编入新加坡的中学课本,反复翻拍的影视剧版本在海外也同样收视火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金庸先生的辞世,“武侠热”不仅没有降温或丧失它的意义与灵魂,反而“历久弥新”。2021年3月25日,《射雕英雄传》最后一册英译本A Heart Divided(《心灵困境》)面世后仍然获得了海外读者四星以上的好评。几十年来,《射雕英雄传》能够在海外持续爆火,原因在于其输出了容易被外国人接受、喜爱并敬佩的文化,产生了相应的重要意义。

很多外国人都是因为迷恋行云流水、精妙绝伦的武功招式而读中国武侠作品,一位《射雕英雄传》的日本粉丝评论说降龙十八掌“比圣斗士星矢的天马流星拳还厉害”。在国外观众疯狂追剧学功夫的同时,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武学精神和中国外交态度也慢慢地被他们挖掘和理解:“原来学武功不是为了打怪兽,更不是为了耍帅,而是为了世界和平。”中国习武之人自古以来便讲求武德,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所以即便武力值再高,也从来不会出手“惹事”,而是始终坚持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中国在继承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承袭了“武者,止戈也”的习武之义,只有在中华民族受到侵犯和侵略时,才会“不怕事”地运用自身掌握的武力予以反击,达到“停止干戈、消停战事”的目的。

在《射雕英雄传》中,主角郭靖最早开始学武功是因为母亲自小对他“为父报仇”的要求,而当他大仇得报之后,见到成吉思汗为开疆拓土大举屠戮导致民不聊生的情景,开始怀疑自身学武的意义,认为学了一身“打人杀人”“害人无数”的武艺,还不如一点都不会。直到受洪七公等人的点拨,其重重心结才终于得解:既然自己所学武艺兵法得武穆遗书所传,那么只要不自恃武力而大开杀戒,而是竭力将一身武功用于为国御侮,就无须将功夫抛弃忘却。于是,掌握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等绝世武功的郭靖,没有仗着武学大成开宗立派,更没有靠武力征服满足私欲,而是选择守卫襄阳数十载直至以身殉国。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