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木哲郎先生出生于1931年,回忆中称自己四岁的时候(1935)才有记忆,因此准确来说跟自己相关的时间段是1935—1945的十年。这十年的历程,他经历了中、日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时期。作者将回忆录分为三个部分,即“天津出生与成长”“从日美开战到战败”“从战败到撤离”。对于作者冲击较大的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经历。由于日本和英、美等国断交,双方开战,英、美在中国沦陷区的租界全部被日军占领。因此作者有一章节名为“搬到旧英租界”,即讲述一家人从须磨街(今天津市和平区陕西路)搬家至英租界的过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着实对日侨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的章节划分一则按照重大历史分期,二则根据生活的变化。生活是缩小的历史,我们平时可能不太注意到。小人物的生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从平静的文字当中可以感受到平民日侨的生活随着历史潮流渐渐发生变化,面对所遭受的磨难又是如此无助。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作者对发生在1939年的“天津事件”作了记述。该事件是日、英开战前发生在天津甚至中国境内最为严重的一次冲突,由于日伪“联合准备银行”天津分行经理程锡庚在英租界遇刺,导致两国展开谈判,签署《有田-克莱琪协定》,宣告了开战前日、英两国在华利益博弈的终结。在回忆中,作者将日军对英租界的封锁作为标志“天津悠闲生活的终结”的四件事情之首(另外三件事情为舅舅将哥哥带回东京、冈本伯父在诺门坎事件中负伤以及天津大水灾),足见此事对其影响之深。作者也是用最为普通的时间顺序讲述生活的变化,使得叙述和内容划分自然顺畅。
1939年6月14日清晨,日军在日租界和法租界的交界秋山路沿线架设高压电线,铺设铁丝网,使得日侨不能前往英、法租界(法租界位于日、英租界之间,故不得不将其封锁)。在山口街、旭街、芙蓉街设置关卡,日本宪兵对华人和白人进行盘问甚至脱衣检查。关卡周围架设阵地,日军荷枪实弹。如此一来,日侨出行也变得困难,大部分人迁回到了日租界内居住,白人也回到自己的租界。受影响最大的为居住在租界内以及前往租界讨生活的中国人。
作者的父亲八木省藏是三井物产天津分公司的小麦科课长,分管粮食部门,当时属于高收入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