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善本《日知录》目验记
作者 张京华
发表于 2023年3月

顾炎武《日知录》一书被称为考据学之开山,为明清学术之转关,影响巨大,自不待言。

《日知录》是顾炎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抄录、增补、评断、分类、截取、誊写、传抄的累积成果。《日知录》在形态上有稿本、抄本、刻本之别;在篇卷上有八卷本、三十二卷本之别;在文本上有删改本、节选本、集释本之别。总括《日知录》一书的版本渊源,依次经历了顾炎武稿本、符山堂八卷刻本、三十二卷清抄本、遂初堂三十二卷刻本、四库全书本、黄汝成西溪草庐集释本,大约六种形态。

《日知录》的八卷本稿本,其卷次、條目和文字内容与后来各本多有不同,是顾炎武生前随时与学友切磋交流的未定本。

《日知录》的八卷刻本,是顾炎武在友人张弨的帮助下,先以一部分质之同志的征求意见本,于康熙九年(1670)由张弨符山堂刊刻,而由顾炎武本人出资,实际上是顾炎武的自刻本。八卷刻本有早印本与再印本两种版本,其中再印本已收入《中华再造善本》扫描出版。

顾炎武生前,《日知录》已编订为三十余卷的规模,基本定稿,但未付印。顾炎武卒后,嗣子顾衍生将遗稿存徐乾学、徐元文处。遗稿原件已佚,雍正间有抄本流传。迄今,确定的传抄本有上海杨氏枫江书屋所藏清抄本、杭州范氏净琉璃室所藏清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清抄本,共三部,均为完整的三十二卷。

康熙三十四年(1695),顾炎武门弟子潘耒由徐乾学处取出遗稿,重新编次,并加删削,成《日知录》三十二卷,以遂初堂之名,在福建建阳刊刻。遂初堂刻本至少有两种印本,并且又有熊赐履经义斋依照遂初堂本行格刊刻的翻刻本。其后各种《日知录》刊本多祖此本。原刻尚存,但多年以来未有影印本,学者其实不易看到。

乾隆间,四库全书开馆,收入《日知录》三十二卷,其底本“内府藏本”只能是潘刻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河南省图书馆由民间采购获得馆臣删改《日知录》散页计四十二页,2000年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出版,题为《〈日知录〉文渊阁本抽毁余稿》。“抽毁余稿”保存了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但散页上的圈删标记并未全被四库全书本《日知录》所接受,二者可以对读。

稍后至道光十四年(1834),黄汝成西溪草庐刊刻《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集注此前九十余家校勘,附刻刊误四卷,成就最著。其后集释本反复重刊,流布之广超过了潘耒初刻本。潘承弼《日知录补校(附版本考略)》甚至认为“自潘刻行而八卷本废,《集释》继起,举世推重,而潘刻又废”。但在《日知录》原文方面,集释本仍只是沿用了遂初堂本的文本。

《日知录》的清抄本和遂初堂初刻本均源于顾炎武的遗稿,四库全书本和《日知录集释》则源于遂初堂刻本,但遂初堂刻本、四库全书本、集释本均经过编者的删削和校勘,因此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形态。有学者认为,《日知录》的刻本有三个系统:一为顾炎武自刻八卷本,一为潘耒遂初堂本,一为黄汝成集释本,又认为遂初堂本“最接近顾炎武《日知录》之原貌”。所谓“三个系统”之说仅限于刊刻本,未将顾炎武稿本、清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考虑在内,显然失于狭隘。实则《日知录》一书具有顾炎武原稿本、清抄本、符山堂八卷刻本、遂初堂三十二卷刻本、四库全书官修抄本、黄汝成集释本,至少六种形态。

《日知录》成于清初,虽然历时未久,但是版本流传十分复杂。各种版本中,由顾炎武本人定稿的三十二卷本的原本的清初抄写本,未经潘耒和四库馆臣删改,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比对抄本乃知,流传已久的遂初堂刻本被潘耒删去“素夷狄行乎夷狄”“胡服”“李贽”“钟惺”四条。《〈日知录〉文渊阁本抽毁余稿》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目录均无此四条,可知四库馆臣实未见此四条。但四库馆臣进而又删去“左衽”“三韩”“夷狄”“徙戎”“胡咙”“胡”六条,总计十条,均赖清抄本保存原貌。

清抄本《日知录》的发现和流传始于张继、章太炎、黄侃三人。1932年张继于北平购得雍正间抄本《日知录》,交章太炎弟子黄侃鉴定,发现与通行刻本大有不同,遂写出《日知录校记》,刊之于世,广为人知。但抄本《日知录》原书并未公开,张继去世后,其夫人崔震华将抄本带往台湾,至1958年,徐文珊将抄本整理点校,铅排出版,题为《原抄本日知录》。抄本《日知录》的发现和整理出版,可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间《日知录》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部张继旧藏清抄本《日知录》的原貌,据当日目验此书者章太炎、黄侃的描述,有若干特征:

章太炎的描述:

(一)抄本内容:其缺不书者故在,又多出“胡服”一条,纚纚千余言。

(二)避讳情况:其书“明”则曰“本朝”,涉明讳者则用之字。

(三)批校字迹:丹黄杂施,不可摄影以示学者(指黑白照相制版)。

黄侃的描述:

(一)抄本内容:今本所刊落有全章、有全节、有数行,自余删句换字,不可遽数。

(二)避讳情况:抄者避清讳至“胤”字而止,盖雍正时人也。

(三)批校字迹:书中有朱笔、蓝笔评校。

(四)题签:其题签云“何义门批校精抄本”。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