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感性上能见证荣氏财富之巨的有三例:一是江苏无锡的梅园,这座美不胜收的园林就是驰名中外的“实业巨子”无锡荣氏资本所营造的一座园林;二是横亘于碧波万顷的太湖上的“宝界桥”,也是荣氏捐资建造的,使人得以在湖中央欣赏湖光山色;三是位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大学。
荣氏企业,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资本为中心,形成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团——三新集团,下有:茂新系统的面粉厂一至四厂;福新系统的面粉厂一至十厂;申新纱厂一至九厂;还有机器厂、造纸厂、电厂等十数个工厂。这些厂以无锡、上海、汉口为主要基地,遍布广州、济南、天水、重庆、成都、常州各地。1949年后在香港还有好几个厂,在国外则在泰国有个纱厂、南美有个纱厂和面粉厂,可见其产业之多。
荣氏兄弟是无锡西门外荣巷人。荣宗敬生于1873年,荣德生比他小两岁。兄弟俩的父亲荣熙泰早年与另一人各出资一千五百元,于1896年在上海开设了广生钱庄,由荣宗敬任经理,不久又在无锡设立分庄,由荣德生任经理。合伙人退出后,广生钱庄就完全为荣家所有,之后两年内两处钱庄盈利一万两白银,这成为荣氏集团的起点。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已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就是此时,荣氏兄弟开始了他们的发展。在我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中,面粉工业发展较快,因为面粉能免税,好赚钱。荣德生看准了这一点。1900年秋,荣氏兄弟和朱仲甫父子一起投资三万九千元,在无锡西门太保墩创办保兴面粉厂。建厂一开始就遭到了地方“图董”的阻挠。“图董”是清末地方上的税吏,也叫“图正”。清末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县以下分为若干“图”,每图设一“图董”,由他们负责全图的田赋征收,汇总后缴县衙。“图董”与乡绅共同构成地方势力,县衙的执行力如何往往取决于他们的配合程度。荣氏兄弟选址建厂事先没有与他们沟通,“图董”遂拉拢当地乡绅予以阻挠,以“私占公地”“有碍风水”为借口,胁迫荣氏迁移厂址。所谓“有碍风水”,纯属无稽之谈。“图董”的说法是工厂的烟囱正对着城内学前街的文庙大成殿和学宫,破坏风水了,会使得此地今后少出做官的人。这个说法颇迷惑人,尤其是乡绅担心自己的子弟难以出人头地,纷纷反对。不得已荣氏兄弟与对方打起官司,这就是荣氏兄弟创业史上的“太保墩风波”。最后在两江总督的裁决下,地方势力同意荣家在此建厂。为了给地方绅士一个体面台阶下,总督府对建厂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不得将废物如煤灰一类抛入河中。这次官司耗费八百银元,花钱买教训,也使得荣氏兄弟懂得了以后如何选厂址,如何避免污染,不使工厂周围居民利益受到损害。保兴面粉厂于1902年建成投产,这是我国最早的机器面粉厂之一。那时全国总共才有十二家机器面粉厂,其中有八家是民族资本工业。
由于设备落后,使用的仍是石磨,保兴厂日产面粉仅三百包左右,面粉质量也不好,加上旧势力的恶意中伤,说“机面不如土面”“营养不好”“吃了不消化”,并挑唆无锡比较出名的拱北楼面店和其他点心店拒绝使用保兴面粉,以致一时销路打不开,售价上不去,盈余不多。1903年,朱仲甫退股撤出,荣氏兄弟便招怡和洋行买办祝兰舫等人入股,并把保兴改名茂新面粉厂,荣德生任经理,荣宗敬任批发经理,开启了新一轮拼搏。
荣氏兄弟用新增加的股金购买先进新设备,用进口钢磨取代石磨,产量大幅提高,日产达到八百包,面粉质量也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