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挺进核心,金融圈七大职群女性比重达24%
作者 唐辉俊
发表于 2023年3月

在中国,女性就业人员比重达43.5%,有3.27亿成年女性在各种岗位上发光发热。金融领域的女性从业者比重高达58.2%,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三,同时,越来越多女性朝着核心职位进发。

新财富统计发现,近年来,女性基金经理、分析师及上市公司高管等七大核心职群,女性占比均不断上升,达24%。在A股上市公司中,女性高管更多掌握“财政大权”,担任财务总监一职的比例最高,担任监事会主席和董秘的比例旗鼓相当,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女性仍相对较少。

ChatGPT大火,引发无数网友对于职业前景的担忧。在关于哪些岗位或将被取代的提问中,初级律师、传媒、客服、教师、财会、文秘等均是被高频讨论的关键词,而这些行业通常被认为女性从业者占比较高。

事实上,女性的职场焦虑由来已久,“内卷”的金融领域更是如此。

尽管在这一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持续上升,男女从业者在技能上的差异已逐渐被抹平,从业者中的女性占比不断上升,众多女性凭借自身努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新财富的统计仍显示,资本圈核心职位上的女性数量依然偏少,且在薪资上无法与男性比肩。不过,女性在共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多项工作同步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正使其在职场上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金融圈女性职群发展的财经媒体,新财富已经连续五年发布《金融圈女性生存报告》,从自我成长以及多元角色的平衡角度,记录金融圈女性的发展与困扰,推动“她力量”的发挥与性别平等。

基金经理:每4位中就有一位女性,投资风格更稳健

在中国,有多少女性参与就业?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43.5%,比2010年增长39.5%,更多女性选择投身职场。

对照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比为48.76%,而2020年末全国就业人口为75064万人,可以发现,国内有32653万成年女性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的目标是,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保持在45%左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40%左右,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40%。

如果将范围缩小至整个金融行业,其中部分目标已超期完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1》,2020年在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占比的行业排名中,除了教育、卫生行业外,金融行业超越住宿行业,成为女性就业的第三大行业,女性就业人员占比达58.2%,较上一年上升2.4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金融业就业人员为818万人,结合金融行业女性就业占比情况可推断,目前我国拥有约500万女性金融从业人员。尽管2021年金融就业人员相比于2020年的859万人、2019年的826万人明显下降,但年均工资150843元,显示仍持续提升。

在金融领域,证券行业同样显示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态势。据券商中国记者对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进行统计,截至2022年3月4日,国内共有证券从业人员34.51万人,剔除证券经纪人后,106家证券公司共有29.06万名正式员工,其中包括13.56万名女性,比重为46.65%。

整体看,金融行业中的女性不仅出现在柜员、客服、营销等基础岗位上,投资、研发、资管等核心业务岗位同样不乏女性身影,而在专业人员云集的基金公司,每4名基金经理中便有一名女性。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2月,3330位基金经理中,女性有886人,占比为26.6%,呈逐年提升之势(图1)。女性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44.4岁,略低于男性的45.8岁。

图1 : 2017-2022年女性基金经理占比

作为典型的知识人才密集型行业,公募基金行业汇聚了顶尖人才。盘点基金经理的学历可以发现,“高学历+国内外名校”为基本配置,在886位女性基金经理中,797位拥有硕士学历,占比达90%;博士学历占比约为5%;学历为学士的多是2010年之前入行的资深从业者(图2)。从毕业院校来看,这些女性基金经理大多来自“清北复交”等国内顶尖院校,以及上海财经、中央财经等顶尖财经类高校,专业则以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为主。

图2 :国内基金经理学历分布

對比男女基金经理的在管基金规模与回报率可以发现,女性平均管理的基金规模为163亿,远高于男性的100亿元。而管理规模在千亿级以上的女性基金经理有28位,显示女性的投资能力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

其中,在管基金规模最大的为来自天弘基金的刘莹,截至2023年2月,其在管基金12只,规模达7756.73亿元,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主,天弘余额宝为其管理规模最大的单只基金(2022年末基金规模达6892.74亿元)。刘莹为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具备6年投资经验。

管理规模在千亿级以上的28位女性基金经理中,还包括广发基金的任爽、温秀娟,兴证全球的翟秀华,博时基金的魏桢,华安基金的孙丽娜等。

新财富进一步分析Choice数据发现,在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风险收益相对偏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女性基金经理占比更高。截至2023年2月中旬,全市场约一半的货币基金、1/3的债券型基金(包括短期纯债型基金、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QDII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债券基金、债券型FOF等),由女性基金经理挂帅,显著高于男性基金经理占比(图3),这或与女性审慎的风格有关。

本文刊登于《新财富》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