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医生”金红芳
作者 魏婉笛 武慧媛
发表于 2023年3月

2022 年的最后两个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金红芳收获了两个有分量的行业奖项:首届“ 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和第九届“树兰医学青年奖”。在第九届“树兰医学青年奖”的获奖者感言中,金红芳写下了“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救死扶伤, 医者仁心”这些字。

金红芳不是频繁使用社交网络的人, 但最近一段时间, 她每天在朋友圈都会新发一条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科普内容。她说, 她的生活基准线只有一条,那就是临床的需求、患儿的呼声。

“扶起”那些突然晕厥的孩子

“今天不能掉链子。”12 岁的山西女孩晓雪(化名)默默整理着国旗。晓雪是学校国旗仪仗队的队员。马上就要举行升旗仪式了,可就在这时候,她眼里远方的旗杆却越来越模糊,直至发黑——她又晕倒了。近一年来,晓雪已经这样晕厥了几十次。

在金红芳的患儿里,像晓雪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儿童发生的晕倒,在医学上被称为儿童晕厥,是由于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及体位不能维持的疾病。儿童晕厥的病因很多,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最常见,心源性晕厥最凶险。晕厥的经历会对患儿的身心造成伤害,部分患儿甚至有猝死的风险。但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国内外尚无对儿童晕厥的系统性诊治思路, 我国有近80%的患儿不能获得明确诊断,更谈不上系统治疗。

21 世纪初,金红芳的老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杜军保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儿童晕厥诊断程序,进而建立了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发现了儿童直立性高血压等新疾病。但找到病因只是第一步。在临床中,金红芳仍怀着一个疑问:“为什么几个病情相似的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治疗,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就不好呢?”

围绕这个问题,金红芳带领研究团队发现了大量生物标志物或标志预测指标,通过反映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不同的发病机制,可有效预测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儿童晕厥治疗决策系统,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指导儿童功能性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将儿童晕厥治疗有效率从65.6% 提高至91.9%。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被纳入美国及加拿大晕厥指南,并写入我国《儿科学》《儿科心脏病学》《儿科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规范》等教材和专著。

近年来,金红芳和团队成员针对儿童晕厥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进一步发现并提出儿童存在坐位不耐受、坐位性高血压及坐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等新疾病,显著扩展了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谱;通过大规模临床研究,建立相应诊断标准,扩大了儿童晕厥及心血管疾病基础疾病谱。他们改良的Calgary 晕厥症状评分,是一个对病史、诱因、环境、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的评分量表,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快速鉴别心源性晕厥。

本文刊登于《大众健康》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