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煤矿,不如挖文化矿”
作者 杨学义
发表于 2023年3月
2023年3月,陈晓拴在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山西省东南部是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地带,蜿蜒着狭长广袤的沁河流域,这里分布着山西1/3的古村落。其中,一座明清古城堡格外引人注目,气势磅礴的城门上有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午亭山村。

午亭,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晚号。这里便是他的故居: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的皇城相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陈廷敬的第二十代传人、皇城村党委书记陈晓拴,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乡亲的期盼,带来了有关乡村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的议案。

在与陈晓拴的对话中,《环球人物》记者体会到的是皇城村村民穿越几百年,却始终如一的使命感。正如《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所言:“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其中的很多特质,都能够准确地形容皇城村村民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展现的优秀品质。

不当“暴发户”

陈晓拴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5年,他开始在皇城村工作,此前一年,张家胜刚刚当上村委会主任,并在后来长期担任村党委书记。在此后30年里,陈晓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配合张家胜工作,他从村里的会计做起,一路成为领导班子成员。2015年,张家胜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陈晓拴临危受命,挑起了村里的重担。

陈晓拴

1962年出生,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清代名臣陈廷敬的第二十代传人。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皇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

看着如今皇城村的繁荣景象,很难想到当地几十年前流传的俗语:“半月无雨苗枯黄、一场大雨全冲光”“青年跑光、田地撂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皇城村的名字听着气派,但几百亩地全在山坡上,找不到一亩大的平整地块,村民吃饭成了老大难。陈晓拴记得,当时在张家胜的主导下,村里决定开采丰富的煤炭资源,建一座年产30万吨的矿井。但想法刚一提出,就有人说是痴人说梦,村里没有资金、技术和人才,而且审批开矿并不容易。至今,不少村民都依稀记得,张家胜往县里、市里、省里跑了几十次、上百次,住廉价酒店、吃了无数闭门羹,才终于在1988年4月拿到了开采煤矿的许可。

那年10月,新建煤矿的主副井破土动工。陈晓拴记得,动工时仍有不少资金缺口,但村两委带着村民一起干起来。山上没有房子,他们就竖起4根木桩,钉上竹板,铺上谷草,抹上泥,过上了开荒一般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全村一共过了两年半,1991年春天,煤矿终于建成投产。皇城村的青壮年走进了矿山,村里经济腾飞了,1997年已形成年产30万吨的原煤生产能力,全村人均纯收入一下就从1984年的60多元蹿到了4000多元,成为当时晋城市首富村。

皇城村富了,但张家胜愈发担忧。陈晓拴回忆,煤矿给村里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