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冒险王”到“实干家”
作者 刘舒扬
发表于 2023年3月
王超丽
1983年11月出生,贵州仁怀人,现任贵州民族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想要在工作时间“抓住”王超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办公室的访客络绎不绝,一个流传在公司内部的记录是,去年一年,王超丽共计接待了400多拨访客。今年2月底的一个下午,与《环球人物》记者见面前一天,王超丽从海南出差回来,她没有回家,而是拉着行李箱径直来到办公室,晚10点才离开。

在贵州仁怀,聚集了中国颇具规模的酒厂数十家,贵州民族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族酒业集团)是其中之一,它的总经理王超丽是一名“80后”。初入白酒这一行时,王超丽还只是一名业务员。如今说起关于那段“奋斗史”,最让她刻骨铭心的,不是有多苦,而是一颗飘在云端的心是怎样被一点点拉回地面并大步向前。求实,这构成了她日后经营企业的某种底色。

故事要从15岁那年开始说起。那一年,她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跑到广东,进入一家工厂做流水线工人。在那儿,盒饭里有虫子,她挑出来,可以继续吃 ;连续上一个月夜班,倒班后她两天两夜都睡不醒。不过,那时真正在王超丽心里留下刻痕的,和对人的尊重有关。

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工厂林立,粗放的管理方式也在野蛮生长。王超丽每天上班,“就跟现在过安检一样,上下班都要搜身,怕你夹带公司的物资出来。保安動不动就打人,打工人是‘不值钱’的”。

在广东,王超丽养成了两个保持至今的习惯。一个是数高楼,每经过一栋,她用眼睛去数有多少层,“没见过这么高的,所以也总是数不清楚”。站在高楼下面向上望的时候,“渺小”这个词会变得真实。她的另一个习惯是数汽车,坐在高速路旁,看一天进进出出多少辆汽车,那是迥异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一年的工厂生活让她的心开始向下落,变得务实了些。她回到学校,“我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16岁的王超丽告诉自己。

高中毕业后,她来到重庆,成为一家培训机构的学员,并记住了两个关键词:肯定和鼓励。“我原本是比较内向、不太爱和别人讲话的,但是慢慢地我‘打开’了,开始训练自己讲话的能力、演讲的能力,最后竟然可以当着几百人的面讲话。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