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比老师小29岁。他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不少,但給人印象不算深。冉有不像子贡聪明伶俐,不如子路快人快语,甚至不如老是挨骂的宰予那样,有率性任诞的风度。
但冉有的能力是很强的,这点孔子最清楚。
鲁国最大的贵族季康子曾问孔子,你的学生里,由(子路)、赐(子贡)、求(冉有)三个人,从政的话水平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子路果敢,子贡通达,冉有多才多艺,都没问题。“于从政乎何有”,翻译成大白话说,就是“他们当官那还不跟玩似的”?
还有一次,子路问怎么才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智慧,像孟公绰那样克制,像卞庄子那样勇武,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加上礼乐修饰,也就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
孔子曾多次说到冉有“有艺”,能完成具体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孔子门下弟子,同时求学的“在校生”高峰期可达几百人。这么多人在一起,是要有人专门负责行政工作的。这块儿的事务,就是冉有负责打理。包括同学出差、相关费用支出,都是冉有说了算。
孔子在鲁国做官期间,很多弟子也进了鲁国的政府部门。后来孔子在鲁国无法实现理想,周游列国去了。
到达陈国时,孔子收到了一封来自鲁国的信。
原来鲁国名门季氏的老当家人季桓子去世,接班人季康子即位。接班人向孔子提出,让冉有来为自己工作。
孔子当时不知道的是,季桓子临终的遗言,是让季康子请孔子回鲁国。可是有人对季康子说,让孔子回来,他的主张您又不能真同意,到时还是会不欢而散,何必呢?您要是觉得缺人才使用,就让冉有来吧。
季康子这才给孔子写了这样一封信。
其实孔子和弟子们,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作为学生,交学费,向老师学知识;作为员工,帮老板干活,也从老板这里领一份工资。
接到信,孔子完全有理由愤怒:
当初你们把我排挤出鲁国,现在又从我这里挖人?我现在身处逆境,还来趁火打劫?冉有回到鲁国后,你能保证他不会抛弃师门另攀高枝?
了解这个背景,才能明白孔子对弟子们说的“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