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侠秋瑾,左手剑右手笔
作者 高善罡
发表于 2023年3月

秋瑾参加革命活动的时间不过3年(1904年—1907年)。但是,在她短暂的革命生涯中,不仅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作为报人在中国报史上书写了精彩一笔。

秋瑾原籍浙江绍兴山阴,1875年出生在父亲做官之地福建。她的童年生活优裕,举止与众不同。家塾念的是《女四书》《女诫》《列女传》等,但她爱读的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本是有“女才子”之誉的官家千金,却热衷于舞剑、骑马。她特别仰慕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这样充满豪气的诗句。1896年,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嫁到湖南湘潭的富绅王家,成了王廷钧的妻子。王廷钧是个没落阶级的浪荡子弟,兼有“无信义、无情谊、嫖赌、虚言、损人利己、凌辱亲戚、夜郎自大、铜臭纨绔之恶习丑态”,与秋瑾端庄凝重、热情豪放的秉性格格不入。秋瑾曾作诗感叹“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1902年,秋瑾随当了京官的王廷钧来到北京。身在这座刚刚被八国联军蹂躏过的古都,耳闻目睹清政府媚外辱国,她心情沉痛,感慨“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丈夫醉心于官场利禄,她则与吴芝瑛等新知识女性交往,阅读各种新书刊,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萌生,思想趋向新潮和进步。基于清末危局,秋瑾将个人的不幸升华为对女性群体的不幸及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她与王廷钧的积怨,在1903年中秋节爆发。

这一天,原本定好在家中招待朋友吃晚饭,结果王廷钧在外喝花酒直至夜深。秋瑾一气之下带着仆人去戏园看戏。当时,有身份的女眷都是在家中听“堂会”,去戏园子会遭人耻笑,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女扮男装,乘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实在是破了先例,这一大胆举动闹得满城风雨。虽然争来了瞬间“男女平等”的权利,但在封建制度辖治下的人为调解中,她最终不得不重新回到家里。秋瑾很是愤懑,当天填词《满江红》:“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真切感到只有摆脱传统封建家庭的束缚,女性才能获得真正解放。

秋瑾的男装照,摄于1905年。
1904年,秋瑾到日本留学,革命思想及女权意识觉醒。

1904年7月,秋瑾义无反顾地远赴日本留学。在那里,她结识了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文人志士,深受革命精神的感染,认识到只有把争取妇女解放与革命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她发起中国第一个妇女团体共爱会,参加了秘密反清团体三合会,被推选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当年9月24日,她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白话》月刊,并自任主编,先后出版了6期。孙中山曾建议她“依据此特长,利用宣传工具,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

在《白话》上,秋瑾发表文章,极力鼓吹民主革命思想,呼吁解放妇女。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