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2月,两岸维持近20年的厦门至金门、福州至马祖“小三通”客运航线被突然关停。如今,在两岸各界人士的纷纷呼吁下,“小三通”终于自今年1月7日起复航。
2月16日,我与妻子搭船经由金门前往厦门,见到多位大陆文友。来往海域,碧涛银浪,我不禁遥想数百年前,我黄氏先祖从泉州、同安迁移金门渡海时的流离、凄惶与不安。我的目光停留在船舷外的海峡上良久,妻问我在想什么?我内心难以平静,强打起精神说:“想苏轼的《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呀!”妻接了一句:“盼愿春暖花开,湖海清平。”
2月17日,回到台北当晚,我的思绪仍停留在先祖渡海来金门岛上开垦拓荒及遭受兵燹(音同显)之苦。金门文史作家李福井曾撰文称金门是“战争的岛屿、历史的枢纽”。那么,不妨追问一句:金门人骨子里的精神底色究竟是什么呢?
反复思考后,我的答案是“流離意识”。不错,“流离意识”正是金门人的集体潜意识与精神主体。
这要从金门历史讲起。晋、唐两代以来,共有苏、陈、吴、蔡、吕、颜、许、翁、李、张、黄、王、刘、洪、林、萧十六个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早期迁入台湾的五大姓氏——陈、林、李、许、蔡,都辗转来自金门,金门堪称是台湾汉族居民的原乡,而这些都是后话了。
明代,倭寇、海盗经常从金门登岸,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到了明末清初,金门又成为明清争战的夹缝地带,明军和清军争夺金门、厦门,兵燹年年。为了防止大陆人民对郑成功抗清军队的支持和联系,清代顺治年间起,就对江南(清朝初期的行政区划)、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颁布了几次迁海令,限令三天内,沿海居民必须迁往大陆内地。

这一连串兵连祸结的岁月,甚至在金门岛宅的墙面上也留下了见证,比如“出砖入石”的砌墙建筑工法。倭寇侵扰,家园倾圮,岛民们无奈之下,就地取材,捡拾可以用的残砖破瓦与零碎石材来施工救急,使得这些墙面看起来像是刻意为之,又有点顺其自然的意味。在一片绿荫之间,我们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幢幢明艳动人、“出砖入石”的红砖大厝,无不眼前一亮,精神振奋。
事实上,“出砖入石”的工法始自福建泉州、厦门等地,随着闽南人的迁徙传到了金门岛上。金门人用泥水浆与石灰混合,有时还掺入蛎壳灰、红糖水,使这些尺寸不一、厚度不等的红砖与石材强力粘合在一起。假如红砖稍凸出,石材稍内凹,当地人就称“出砖入石”。反之,如果遇到红砖内凹、石材外凸的情况,那就是“出石入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