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国人口负增长及其挑战
作者 蔡昉
发表于 2023年3月
蔡昉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表明,2022年末中国人口总规模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意味着,中国人口于2021年达到峰值,从2022年开始进入了负增长。生育率从高到低、人口增长率从正到负、老龄化率从低到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也是符合预期的。然而,中国这一人口变化新趋势,固然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时机上却出乎意料之外,值得在认识上予以重视,在政策上做出及时应对。

面对人口负增长,既不应掉以轻心,也无须谈“负”色变,更不必在“乐观”和“悲观”之间选边站队。鉴于这个人口新趋势迄今尚未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本文从三个角度着眼,对人口负增长问题进行解析,澄清一些广为流传却容易误导公众的认识,希望能够对形成正确认识、进而做出有效的政策应对有所助益。

人口负增长 来临早于预期

有人可能会认为,既然人口变化趋势是已知的,也就没有必要反复提及和过度渲染新出现的这个人口负增长现象。问题在于,面对一种国情的变化情况,终究要从政策上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才可以做到有备无患。更重要的是,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比我们原来预期的时间早了很多,以致在认识上和应对措施上还缺乏准备。

鉴于中国没有定期发布的人口预测数据,所以大多数人对人口变化的认知,相对于现实来说明显滞后。不过,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局人口处,经常性地根据各国(地区)提供的基础信息,对人口趋势进行预测并予发布。该机构在2019年的预测,仍然显示出中国人口将在2025年后达到峰值,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的预测也明显低估。在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后,我们才发现,中国人口达峰年份和老龄化程度,至少比联合国的预测领先了五年。

人口峰值、人口负增长和更深度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不仅仅是从认知上造成了一次冲击,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政策应对上的延滞。跨国数据和一些国家的个案都表明,在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速度会在供给侧遭遇冲击;总人口达峰并转入负增长,还会在需求侧遭遇冲击;特别是在老龄化率越过14%这个拐点之后,消费需求通常趋于转弱。因此,对于突如其来的人口负增长和更严重老龄化,我们需要在认知上补课,既认识到这个趋势的必然性,也了解所面对情况的严峻性和紧迫性,科学冷静地认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增量的挑战和总量的机遇

有人以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仍将保持庞大为依据,认为正在发生的人口变化,不会对经济增长施加實质性的干扰,因而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个认识视角只有部分的正确性,同时却会导致对现实挑战不该有的忽视。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