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谋一年与谋五年应衔接
作者 张文魁
发表于 2023年3月
图/视觉中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份显著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去年秋天的4.4%调高到5.2%,反映了对中国优化疫情管控政策之后的乐观态度。但奇怪的是,在2月份发表的研究报告中,IMF下调了对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不但把2024年的预测值下调到4.5%,而且把2025年和2026年预测值大幅下调了0.9个百分点,预计2026年中国经济增速首次降到4%以下,2027年则只有3.8%。

其理由是,中国经济增长将遭遇一些中长期逆风(headwinds),会导致生产率提升的放缓。IMF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如何提振较为疲弱的生产率,而一些重大的结构性改革,譬如提高增长的普惠性,强化社保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延长退休年龄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推进国企改革从而缩小国有和民营部门的生产率差距,都非常有用。其测算表明,这些改革可以使中国未来五年的收入水平提高大约2.5个百分点。

IMF突然大幅下调对中国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与中国经济学界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经济学界中,很少有人预测2026年中国经济增速会降到4%以下。

很难说IMF的分析预测是否更加周密和准确,但显然,其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结构性改革推进的快慢。而这一点,却与国内许多专家的研究结果比较吻合。我曾就中国国企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即使实施比较温和的国企改革,每年也可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这比出台刺激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放任债务扩张和杠杆率上升,副作用和后遗症要小得多。

未来五年决定着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盘

如果仅仅盯着今年,IMF似乎比国内许多专家对中国经济更乐观。IMF很可能是对的,因为疫情管控措施实质性解除之后,中国内需支出的扩张,包括住户部门在商品和服务消费方面的支出扩张,比许多专家预想的要更加有力。在生产端,恢复的情况截至目前也不错。因此,即使从较有把握的态度出发,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应该定为5%。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中央把“稳增长”摆在“三稳”首位,很可能并不只是着眼今年这一年,而是着眼更长远。二十大就提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稳增长”摆在首位,应该就体现了二十大提出的质与量互促的战略思维。因此,我们需要从战略视野、中长期视角,来认识、来落实“稳增长”要求,也就是说,“稳增长”不仅仅是对今年经济工作的要求,更是对未来五年甚至十几年经济工作的要求。

为什么需要这样认识和理解“稳增长”?二十大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推进方略,以及各阶段的重要目标。到2035年的目标是,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尽管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IMF等国际组织也没有相关衡量标准,而且国内学者对此也有不一致的认识,但仍然可以认为,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于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指标。我做的一些研究显示:如果按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的情形来看,将当年人均GDP为2万美元左右的国家视为中等发达国家,是比较合适的;而如果将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体未来十余年的通胀率和汇率变化的情景考虑进来,到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基准线,将达3万美元左右甚至更高。

人均3万美元左右,并不只是一个纸上的数字,它实际上是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核算汇总,也是社会生产力的真实体现,并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2022年人均GDP约为1.27万美元,与2035年的3万美元左右还有很大距离,这非常直观地解释了中央为何把“稳增长”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从2023年到2035年有13年时间,但未来五年将决定着实现2035年现代化目标的基本盘。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