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2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表《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文,16次点名金融,5次提到风险。对金融、央企领域和行业“四风”的认识表述更具体,传递出的信号也更加明确,较为罕见。
其中,破除“金融精英论”更是被业内解读为,是对金融从业者敲响警钟。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金融精英”提法放在“风腐一体”里面,体现反腐败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的态度。“金融领域不管是普通的工作人员还是高层的工作人员,都是反腐败的对象。”
“金融精英论”本质是特权思维
不同于日常自嘲,在反腐领域,“金融精英论”更具有严肃性,其滋生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成为诸多金融人士落马原因之一。
“‘金融精英’这种提法会给金融从业者带来心理上的虚荣、政治站位上的偏差,以为自己是精英,理应享受更多。在这种理念下,就会过分追求奢靡生活。”庄德水说。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2月1日被通报“双开”的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王业,是今年以来首个在通报中被指“生活奢靡”的中央一级金融单位落马干部。通报提到,王业“靠金融吃金融”;长期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消费卡,违规接受宴请、旅游活动安排;生活奢靡,贪图享乐。
此外,《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至今,除了王业,至少还有5名落马的中央一级金融单位干部,在党纪政务处分通报中被指生活奢靡,奉行奢靡享乐主义。
例如,开豪车戴名表,热衷收藏高档酒水,追求低级趣味的交通银行辽宁省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于化源。被指生活奢靡,接受宴请必喝茅台酒,以“茅台酒品鉴专家”自居,违规收受茅台酒数以百计的江西银保监局原二级巡视员章莳安。




“‘金融精英论’其实是近年来一些金融领导干部落马后对其奢靡享乐之举所找的借口。这也暴露出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获得较高的收入或者把国家资源、单位资源化为己用是理所当然的,对中国特色金融和国有企业的政治性、人民属性认识错误。” 冠苕咨询创始人、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说。
“最初社会谈论金融精英,是一种客观描述。因为金融行业相对来说收入比较高,的确吸引了很多非常有才华的人加入。但一些从业者自视甚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用受约束。金融领域也出现了很多腐败事件,并且往往与各类市场风险交织,在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现在再谈论‘金融精英论’,变得不那么合时宜,有一些‘变味’。”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正平说。
有专家认为,追求奢靡生活最终落马的“金融精英”,背后是贪欲膨胀,滋生出攀比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刊文指出,党员领导干部的攀比常常来自心态失衡。跟商人老板相比,他们认为自己“功劳大”,理应得到更多回报,“吃亏”的念头日积月累,“补偿”的心态就会日益凸显。吉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福波看到其他公司老总出差坐头等舱、请客喝茅台、出行坐高档越野车,便开始违背初心,最终在盲目攀比中蜕化为腐败分子。
“金融业的高管,你打交道的人层面都比较高,人家私人飞机什么都有,所以自己就觉得心理上不平衡,意志薄弱,那就滑向深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