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文化功效
作者 苏琦
发表于 2023年3月

《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

作者:[英]西蒙·沙玛

译者:晓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158元

乍看上去,黄金时代的荷兰人颇给人一种天之骄子的意气风发之感,以局促一隅常患水侵之灾的恶苦之地和人数并不众多的国民,居然能和老大帝国西班牙一打就是80年,终于挣得自由身,且更是在英法两大王朝国家的夹击下,领全球海上贸易风骚上百年,让人不能不以奇迹视之。

但是在艺术史大家西蒙·沙玛的笔下,意气风发的黄金时代荷兰人却常给人以纠结之感。期待强力领袖,又怕出现独裁者。要防止强敌入侵,又怕统治阶层坐大,侵凌自己的权利。对社区更忠诚,又冀望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的团结,以更有效应对强敌环伺、水灾频仍的天人威胁。想成为更大的共同体的一部分,但同时又不想失去自己的独特族群和文化身份与自治地位,以至于常常纠结于是不是要超越南北之争和“地图炮”情结,真正抱团成为尼德兰人,还是荷兰人,抑或弗兰德斯人,或者干脆还是继续做阿姆斯特丹人。

及至挣得自由身,则又陷入道德与享乐、宗教与世俗间的种种张力与纠结。既标榜道德,又不愿意放弃奢华。然而在享受奢华生活时,又怕逾越本分,遭致天谴。对于家庭妇女儿童的角色也愁肠百结:何为家庭与社会的合适边界,如何既尊重妇女的独立地位,又让她们安于相夫教子,儿童是纯真的天使,还是要严加看管的小大人?种种犹疑,不一而足。

这种状态被西蒙·沙玛归结为“富庶的窘境”,其实质则是一个刚刚踏入现代富裕之境的社会如何安放自己的初心,个人又如何在一个复杂的充满种种冲突与张力的富裕社会安身立命。具体到黄金时代的荷兰人而言,则是如何理顺宗教与世俗间的关系。

前现代社会特有的命运无常之感,使人们养成了更多求助于宗教和道德来应对精神困顿的习惯,如今叠加与财富相处的不适与不安,更令宗教安抚人心的功能不可或缺。对荷兰人而言,宗教更多了一层革命建国教的神圣色彩。面对强敌和洪水的交加进逼,充满宗教狂热的加尔文教派引用圣经情节譬喻现实,将荷兰人构建为天选之子以鼓舞人心,为荷兰的独立与富强立下功勋。有如此历史光环给予背书和加持,加尔文教派动辄欲携神意干涉荷兰人日常生活的念想,特别不容易被遏制。尤其是荷兰在获得独立后不久,又遭逢战火复燃、风暴潮侵袭等各种天灾人祸,适足成为上帝震怒、对荷兰人忘却初心放浪逾矩行为进行惩罚之明证。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