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格”与破格
作者 刘道玉
发表于 2023年3月
刘道玉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一门大学问。

由于我是学化学专业的,对这个专业出现的几个偏才,格外关注:龚育之是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的毕业生,后来却成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叶永烈是北京大学化学系1963年毕业生,后来却成了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是著名的科普和传记作家;金观涛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却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

如果机械地按照专业对口这个“格”来衡量,那他们肯定都是要被埋没的。学什么不一定就要做什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和人尽其才,这才是应该遵循的人才规律。

人才任用上的“格”,实则是限制人才的各种条条框框或杠杠。

在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以改革开放的眼光来看,到处都是人才;如果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到处都是敌人。”我还揶揄说:“求才不能囚才,爱才不能碍才。”这个囚字非常形象,框住“人”的“口”字,就是限制人才的“格”。很显然,“格”是人为设置的,要么是出于偏见,要么是出于一刀切的懒汉思想。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