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继承“五四”开创的现代人文学术研究传统
作者 钱理群
发表于 2023年3月

这次参加李浴洋博士论文《“新文化运动”与人文学者的专业化道路——以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为中心(1915—1927)》答辩,我是不请自来,主动参与的。这里确实有我和平原、浴洋的个人感情因素,即所谓“友情演出”;但更重要的是出于我对当下专业化学术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关注和担忧。我虽退出了学术界,自己的研究已经转移了方向,但仍在一旁认真观察,紧张思考,并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危机,忧心忡忡。——当然也许是杞人忧天。因此,李浴洋对“五四”开创的现代专业化学术研究传统的研究,自然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的论文所表现出的学术志向、眼光、勇气、能力、方法……都让我十分欣慰。我强烈地感到,“五四”开创的专业学术研究,后继有人,而且李浴洋对这样的继承,是高度自觉的,这就更加难能可贵。

而我更想在这里与诸位讨论的,是李浴洋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专业最新一代博士生的代表,对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学术研究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发展。这个传统有一个“朱自清—王瑶—王瑶众弟子(包括乐黛云、孙玉石以及我们这一批“文革”后首届研究生)—我们的学生王风、吴晓东这一代”的学术谱系。谱系中人的学术个性差异自然很大,但也有一些共通的观念、方法、经验,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一谱系下的学术传统本身就很值得研究。这里,我想就李浴洋的论文所显示出来的自觉继承,提出四个方面略作讨论。

一、一切研究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因而强调扎实的史料功夫。王瑶先生就一再强调鲁迅的治学经验:重要的研究论著必须有“独立的史料准备”,因而主张对原始资料的全面阅读、掌握和独立发掘。由此形成了一个学术规矩与习惯,即将查阅原始报刊作为学术训练的第一步。在史料独立准备的同时,还强调“文本细读”,这也形成了学术训练的基础。从李浴洋和历年研究生的论文,都可以看出,这两个方面,已经成了北大现代文学学术研究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传统。

二、强调在对前人研究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独立创造,以此作为学术研究质量的基本标准与努力目标。在具体操作上有一个“三部曲”。第一步即学术研究的起点是自己对原始材料包括文本的独立阅读、琢磨,产生独特感悟,形成“第一印象”;然后才广泛阅读有关论题的研究成果,最好做到无所遗漏,对前人研究已经做到什么、其不足在哪里,都了然于心,这才能找到自己研究的突破口;最后形成独立创造:这是最重要的。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