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组共有二百三十七部作品参评,申报作品多,艺术水准高,类型丰富,筆法多样,创作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涉及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多重领域,展现了近些年中国散文的巨大成绩。最终获奖作品为沈念的《大湖消息》、李舫的《大春秋》、江子的《回乡记》、陈仓的《月光不是光》和庞余亮的《小先生》。
总体而言,自然书写、历史叙述与乡土关怀占据了三大主要比重。参评作品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提倡环保意识,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这些作品的视野从锦绣江南到塞外荒山,笔触涉及牧场森林、高山大海、草原大湖。作家们关注花果、昆虫、鸟类乃至自然万物。参评的历史散文,关涉历史各时期与诸多地域,眼界开阔,风格各异。有的沉郁厚重,有的飘逸洒脱。它们将复杂的史料与散文独特的文学性结合,强调以历史真实情境烛照文化心灵。乡土关怀既是传统散文主题,也与作家时代使命感紧密相连。作家追索故乡回忆,审视乡土现实,关心乡村教育,思考乡土现代化,将个人生命情感融汇于山河故人的独特体验,既有感人至深的人性之美,又彰显了强烈的大地情怀。
一
自然书写依然保持了良好势头。此次获奖的《大湖消息》,可以说是此类作品的优秀之作。湖南作家沈念,以梦幻般诗意灵动的笔触,叩问着“水”的生态保护主题。他抚摸着洞庭湖的前世与今生,追索鸟类飞行的轨迹,迁徙的路线,以及“鸟与人”之间不断上演的残酷生存游戏。那些经济作物“黑杨”的苦涩故事,故道江豚的悲歌,麋鹿的消失与再生,都提醒着我们,人类和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作者既写湖区的自然,也写湖区的人民。他关注许多“普通又不寻常”的人,也愈加敬重那些历经艰难的开拓者。沈念摆脱了一般生态写作的博物志写法,以访问心路融合大湖历史与文化,将自我体验、诗性反思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气魄宏大,又精微准确,细腻从容,积极推进了当下自然书写的深度与难度。
纵观参评作品,边地书写与少数民族写作,是自然书写的一大亮点。小七的散文集《解忧牧场札记》热情描述了新疆阿勒泰牧场的生活,宁静自然,有轻散文的抒情笔致的治愈系风格,《交际羊》《踢人的羊驼》写得很有趣味,《毛毡里的马槽子》通过一个小误会,写出了对牧民文化保护的积极心态。阿微木依萝的《檐上的月亮》是一组记人散文,有鲜明的彝族女作家风格,语言干净节制,每一篇类似一个人物小品,写手艺人、行乞者、隐心人、骑手、汉字捕食者等各色大凉山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土家族作家叶梅的《福道》是一部描述锦绣山河,引领生态保护,彰显“中国故事”特色的生态之书。作家足迹遍布青海湖、神农架、秭归、丹东、江津等地山川河流,以博学的素养,将神话传说、民族信仰、异史逸闻、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为“人类生存”留下深切思考。青年作家甫跃辉的《云边路》,书写云南故乡的故事和人生感悟,意象绵密,呈现出在大都市与边地故乡两极之间的漂泊青年的灵魂。彝族作家超玉李的《楚雄书》是一部有地方志特点的散文集,书写云南楚雄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神话典故、民间传说、地方野史考辨,语言神秘而富于温情。艾平的《隐于辽阔的时光》,以呼伦贝尔为背景,再现那些看似“古老”实则“文明”的生产生活细节,以诗性与理性传达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艾平不仅写草原传统牧民,更关注猎人、牧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塑造出多位“自然之子”的形象。热合曼的散文集《一根葡萄藤》有浓郁新疆地域风情,作者写儿时回忆、新疆美食,写薄荷芽、地皮、葡萄等新疆植物,代表作《一根葡萄藤》细腻描写葡萄藤的形态变化,充满了生命的喜悦。
博物志类的散文,占据一定比例,反映了近些年文学界对大自然的关注及中国人生活意识的变化。人们反思大都市生活,向往自然和荒野,在返璞归真之中找到意义。李万华的《山鸟暮过庭》是一部写“人与鸟”的自然书写之作。作家以细致笔触,写了数十种鸟类的特点,一篇篇关于鸟的故事之中,心灵与自然的碰撞,激发出美丽的花火。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树立“文化森林学”的文学版图,通过对三十三个历史时期(从远古到当代)的树木的实地考察,将文化地理学与中国历史文化结合,展望生态保护的未来。刘学刚的《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选择角度很巧妙,以中国时间体验为切入点,将个人乡土记忆、气象地理、农业知识、美食文化等熔铸在二十四个短章,语言平实含蓄,充满韵味。崔岱远的《果儿小典》,写了六十四种水果,融合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及生活性于一体,语言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格致的《帮助南瓜》,作者对乌剌街文化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的考察与博物志式兴趣采集,对昆虫、动物、粮食、河流、候鸟、水源、蔬菜,都有精致描述,文笔含蓄隽永。半夏的散文集《与虫在野》,写蟋蟀、蜘蛛等昆虫的世界,《人虫对眼录》一章写人与虫的对话交流,别出心裁,很有趣味。朱千华的《稻作原乡》以十二处稻米产地的种属特征,结合水稻流传的千年历史,再现了大中华稻米作物的精彩故事。吴佳骏的《小魂灵》有着众生平等的关怀,让一朵花、一条河流、一棵树、一只蝴蝶和一个个鲜活人物,在文字乐土中互助互爱,打造出一个神奇大千世界。安然的《独坐羊狮慕》与盛林的《半寸农庄》,都属于荒野散文,安然写独居江西大峡谷的感受,文字干净,有生命感悟,有与峡谷万物的交流,也有对喧嚣日常的反思。盛林则以北美隐居生活为蓝本,写了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建立小农庄的“瓦尔登湖式”的生活,情感真挚,描写自然风物感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王月鹏的《海上书》。他关注胶东半岛的大自然,写自然,但不拒绝人间烟火气;写“海”,更写“人海”,在人与自然的互为观照中完成关于海的书写。王月鹏从惯性隐喻思维中奋力跃出,以寓言化笔法,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
历史文化类散文创作,也不断取得突破。获奖作品李舫的《大春秋》,是近些年来大历史散文创新之作。此书的时间和地理跨度大,难度非常大,文化含量高。书的结构巧妙,以“士、脉、道”为三大板块,将文人命运、地域文化独特气质及中国文化道统传承,紧密结合在一起。李舫笔下,“春秋”不仅是历史时间范畴,更代表了在忧患中顽强进取、追求真理的品格。作家徜徉在“中国故事”里,试图梳理一条跨越千年,潜藏在中国文人和志士身上的精神信仰,那些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与人间正道的文人,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探索民族国家出路的仁人志士,共同打造了一个“中国春秋”。作家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理想和信念,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够保有理想和信念。
地域历史书写,是参评作品的一大特点。叶兆言的《南京传》以作家精妙之笔融入南京的历史长河,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穿透重重史料,再现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风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