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检阅
作者 王晖
发表于 2023年3月

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揭晓,《红船启航》(丁晓平)、《江山如此多娇》(欧阳黔森)、《张富清传》(钟法权)、《中国北斗》(龚盛辉)和《国家温度》(蒋巍)等五部作品获此殊荣。四年一届的中国文学最高奖评选由此落下帷幕。应该说,这五部作品是此次338部(篇)报告文学参评作品中的佼佼者,它们与另外五部提名之作——《大河初心》(高建国)、《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鹤蜚)、《野地灵光》(李兰妮)、《青藏光芒》(马丽华)和《迟到的勋章》(王龙),代表着四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的基本实绩。任何评奖都是“遗憾的艺术”,一些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作品未能获奖甚至未能进入被提名之列,但都不妨碍这些优秀之作与获奖作品一道,参与、见证、关注、聚焦近四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对其中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重点人物或重要现象的倾力书写。这不啻是对近几年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新收获的一次全面检阅。

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报告文学,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20余年间,渐趋复兴之势,优秀之作频出。报告文学是否称得上“优秀”,也许会有多种认知的途径。从文学评奖的角度看,作品“优秀”的评选大体是要以此次修订颁布的《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为准绳的,即“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获奖作品应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新时代现实生活,塑造时代新人形象,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优秀作品,予以重点关注。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注重作品的艺术品质,鼓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条例强调需“重点关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现实生活、时代新人、民族复兴等内容的作品,此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文艺提出的“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的基本要求相一致。总体而言,近几年来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积极投身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努力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其突出的实绩创作出了无愧于“重点关注”的作品,此次鲁迅文学奖的获奖及提名作品、参评的优秀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我看来,以近几年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抗美援朝70周年等为重要再现对象的“主旋律”创作,是报告文学现实关怀特质的重要体现。这不仅凝结着报告文学的现实关注、热点聚焦、文献价值等要素,呈现其鲜明的非虚构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民族精神、崇高之美和意蕴高度。这无疑也是自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以降,报告文学深度参与、见证、书写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之波澜壮阔历程的文体叙事传统。

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中国北斗》《国家温度》和《江山如此多娇》等以全新视角详尽再现新时代以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新成就和脱贫攻坚国家战略的新成果。《中国北斗》以宽阔的视野聚焦中国卫星导航工程建设,通过“凝眸神州”“放眼亚太”和“极目寰球”等内容的叙述,全景式呈现从“北斗一号”立项研发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完成的20余年艰辛历程,展现出奋发图强自主创新、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与此相类似的报告文学《粲然》(叶梅)则聚焦“两弹一星”之后高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发、建成和投用,以及中国高能物理科技工作者将理想照进现实、谱写新时代“科学诗篇”的执着和初心。同属于脱贫攻坚题材的《国家温度》和《江山如此多娇》,描述的角度各异,前者偏于宏观再现,选择陕西榆林,新疆乌鲁木齐、和田,贵州铜仁,上海,黑龙江省佳木斯、哈尔滨等五省七地进行扶贫工作的“田野调查”;后者则主要再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贵州高原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的脱贫攻坚事业。两部作品分别描述脱贫攻坚的“面”和“点”,以深入的现实体察和生动的艺术描绘,将中国东中西部成功应对“消除绝对贫困”的世界性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举措呈现在世人面前。此外,《扶贫志》(卢一萍)、《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邢小俊)、《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何建明)和《高高的元古堆》(秦岭)等作品也从不同角度对脱贫攻坚国家战略作出广泛而深入的描述。“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使全体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也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读本。中国对扶贫体制、政策、方式进行的全方位改革创新,无疑对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家温度》里作者所说的这段话既充分揭示出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提升了报告文学题材拓展和开掘的新空间。

《红船启航》、《革命者》(何建明)、《天晓:1921》(徐剑)、《迟到的勋章》、《铁血旅顺》(刘长富)、《静静的鸭绿江》(周建新)、《照金往事》(和谷)、《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曾平标)、《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诞生记》(程树榛)、《百炼成钢》(唐朝晖)、《金乡》(哲贵)和《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章剑华)等作品聚焦建党百年、抗美援朝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年、小康社会建设等中国现当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书写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绚烂图景,成为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作品。《红船启航》的作者在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基础上,激情追忆和重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壮阔历程,讴歌牢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红船精神,反思逆历史潮流的失节叛党行为。作者在书中写道:“100年过去,中共一大13名代表都已经离開了这个世界,他们的故事已经写进了历史——是谁不忘初心?是谁牢记使命?是谁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在信仰面前,他们做出的或坚定或动摇或背叛的选择,写就了他们各自或辉煌灿烂或可歌可泣或可悲可耻的人生。”通过生动翔实的描述,作品再现了13名一大代表的人生旅程,爱恨褒贬之情跃然纸上,因为在作者看来“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革命者》在描述革命先驱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的同时,重点再现牺牲在上海的200多名革命者的形象。《天晓:1921》则以主要篇幅聚焦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经过。《迟到的勋章》的作者用十年时间进行追踪采访,从一枚无法认领的勋章讲起,再现深藏功名33年的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的传奇人生经历。这是一位具有军人本色和老兵情怀的可爱又可敬的人,“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保持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在作者笔下,这不是一个人的遭际和传奇,而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标识,是千万将士的英雄群像。与此类似,《静静的鸭绿江》亦是再现深藏功名回乡务农、做了半辈子生产队长的志愿军老英雄孙景坤。《金乡》以温州古镇金乡的若干企业家为描述对象,探索和反思改革开放40年给这一地区所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变迁。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