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近”庖厨
作者 王德威
发表于 2023年3月

香港作家葛亮的《燕食记》描述粤港饮食文化大半个世纪的流变,以及饮食所牵动的人间情事,历史转折。小说围绕一位粤式茶楼点心师傅和徒弟,描写他们对厨事的钻研执着,他们的分分合合,还有各自经历的人生悲喜。烘托这对师徒故事的是香港、岭南粤菜和上海本帮菜两大谱系的传承和离散。

对港粤美食有兴趣的读者不能错过这本小说。葛亮笔触细腻,写尽民国以来粤菜的掌故传奇、南渡香港后的创新与妥协,不仅如此,还旁及江浙菜系在香江的异军突起。從广州得月阁极品“一盒三蓉”到太史蛇宴,从般若庵里传出的清粥“熔金煮玉”到十八行发明的“水晶生煎”,粤菜沪菜流变写来如数家珍,在在可见花费相当考证或想象功夫。当然,饮食背后的故事才是重点。油盐酱醋之余,历史惘惘的威胁——革命与抗战,内战与南迁,离散与回归——未尝或已,悲欢故事由此展开。

葛亮来自南京,赴香港求学时期开始创作,二十多年过去,已经落地生根,成为新一代“南来作家”的佼佼者。2005年他参加《联合文学》文学奖,以《谜鸦》获得首奖,因此与台湾也有相当渊源。葛亮早期小说状写城市百态,点染淡淡的魅惑色彩。但他有心扩大创作版图,2009年推出酝酿多年的长篇《朱雀》,以南京为背景,融合历史、传奇与世情于一炉。2016年他完成另一部长篇《北鸢》,叙述一段民国家族故事。此作文字人物如此典雅精致,竟唤起大陆读者的民国情怀,风靡一时。《燕食记》较《北鸢》又多了人间烟火气息,而且结构经营更为沉稳绵密。抒情叙事依然可见,这一次隐隐有了沧桑之感。

葛亮家学渊源,对写作充满抱负,下笔刻意求工。他擅长经营一种抒情意境,用以超越历史的混沌无明。其实作家营造自己的小说世界,只要能自圆其说,任何风格都无可厚非。但葛亮是极自觉的作家,显然力求变化。写《燕食记》的他“下凡”了,不但描摹一个时代的凡夫俗子,甚至走入茶楼厨肆,细写市井人生的平常。但他的挑战仍在;他不愿放弃抒情意境。如何在纯粹的文字意象和充满人间烟火的故事间求取平衡,是这部新作的看点。

《燕食记》以广州、香港为背景,这是葛亮由他所熟悉的江南转向岭南文化的尝试,也是他对移居多年的城市一次致敬。从结构而言,小说有一个双城记式的安排,始于香港,借由倒述方式转向广州及粤西小城安铺,然后再回到香港。故事中的师徒二人各自成为广州和香港部分的主要人物。师傅荣贻生命运多舛,在广州得月阁学得制作点心绝技,但茶楼之外他的遭遇尽是传奇。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