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限挑战
相比早已跻身世界前十行列的中国汽车选手,中国摩托车手的成绩并不亮眼。但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几代中国摩托车手的顽强拼搏,以及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快步前行。
今年有两支中国车队报名达喀尔拉力赛摩托车组比赛。其中,五堡大海道拉力车队派出了扎克尔·牙克甫、张敏和赵宏义的组合。三人一共参加过14届达喀尔拉力赛,是最富国际大赛经验的中国车队。中国摩托车手的达喀尔历史最好成绩也一直在他们手中不断刷新。
凯越机车拉力车队是一支新军,由四届环塔拉力赛冠军方明集领衔,搭档是以控车能力著称的全能选手邓连松,以及新生代实力车手苏尼尔。他们都是第一次参加达喀尔,兼具老将的沉稳和年轻车手的冲劲,令人充满期待。
凯越车队使用的纯国产450拉力赛车是第一次登上国际大赛舞台。五堡大海道车队的看点是能否再次刷新中国车手最好成绩,凯越车队的看点是“中国人+中国车”的达喀尔首秀能否坚持到终点线。在达喀尔这种极限工况下,历史完賽率不足半数,即便是日本本田、奥地利KTM这些常年称霸达喀尔的车厂,每年也都有因车手受伤或赛车故障而退赛的情况,因此这里有着“完赛即胜利”的说法。
摩托车组是达喀尔拉力赛的创始组别。从1978年第一届赛事开始,摩托车就一直充当着先锋队的角色。在长达8500公里的征途中,每天清晨,摩托车组选手都要披星戴月率先启程,为汽车组和卡车组开路。摩托车组是单人单车参赛,没有汽车组和卡车组的领航员、机械师协作,比赛中驾驶、导航、应急维修全部靠车手自己搞定。这无疑是更大的挑战,也留下了许多故事。
由于比赛全程在荒郊野外进行,无论前方的车队工作人员还是国内观众,都无法看到比赛的直播画面,只能通过网页上的定位地图了解车手的实时位置和成绩。比赛中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定位地图上只是一个点。
第一堂课
今年的赛场比以往更加凶险,摩托车组的一号、二号种子选手分别在第一和第三赛段受伤退赛。中国车手顺利地完成了第一赛段,但真正的难关在第二赛段。
这一天的比赛路段以碎石地为主,不是中国车手擅长的地貌,他们跑得格外小心。邓连松的定位信息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刚跑出一百多公里,就大幅降低了车速,名次也持续下滑。有经验的人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他一定是遇到了麻烦,不是人的问题就是车的问题,或者两者都有。在人们坐立不安的等待中,他坚持到终点。直到他回营,人们才了解到他车头挂载导航仪表的拉力塔在半途断裂。他不得不用左手支撑拉力塔,右手扶车把的方式,顽强地跑完了后面的二百多公里。虽然名次掉了,但完成比赛就保住了继续参赛的机会。
车队对故障做出分析研判。原来,为了应对比赛中应急维修,车手往拉力塔上捆绑了额外的备件和工具,远超设计承重。在碎石地段高频率、大幅度的颠簸下,材料疲劳断裂,症结在于原始设计方案对比赛的严峻程度估计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