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屡次提及的内容。《方案》中提到:“各地中小学要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的5000多所基础上,2025年达到5万所。”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的一项赛事将校园足球最纯粹的一面体现出来。由一群高中生创办,高中生、大学生主办,高中生参与的北高杯校园足球比赛,七年已举办六届,每一届都体现着学生们对足球的热爱,以及维持校园足球的生生不息。
女生创办的比赛
创办北高杯赛时,刘一鹤是北师大附中一个从来不踢球的高一女生。她发现,课余时间人员最密集的地方就是那个被称作“鸟笼”的五人制笼式足球场。每天中午,那里都会有比赛,参赛人数有时高达20对20。
刘一鹤没想到学生群体这么热爱足球。在她初中的生活中,喜欢踢足球的男生只能偷偷摸摸地踢瓶盖或者纸团。
北师大附中踢球的学生很多,但没有足球队。刘一鹤找了几个经常踢球的男生,成立了北师大附中足球队,自己担任经理。她发现比赛对手难找,供学生参加的比赛少之又少。

由北京市足协主办的青少年足球联赛是北京各家俱乐部梯队、足球传统学校的舞台,北师大附中这些学生去参加就是白给。百队杯的参赛队伍良莠不齐,很多青训俱乐部组队参赛,一些球队拥有大量足球特长生,普通高中生去踢等于“找虐”。
刘一鹤是校学生会成员,为了帮球队找到合适的比赛对手,她通过学生会外联部联系了附近几所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也有踢球的需求,于是,西城八校足球篮球联赛应运而生。这项赛事创办后,刘一鹤脑海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每场比赛都要包场,参赛球队越多,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的费用就越少。她与几个朋友一起,开始筹办北京市范围内的高中足球赛,将之命名为北京高中足球冠军联赛,简称北高杯。
创办北高杯赛,最困难的问题还不是找钱、场地和裁判。刘一鹤发现,能够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跟她一起创办比赛的同学通过父母解决了赞助问题。不好解决的是参赛球队从何而来。
那是2016年,《足改方案》审议通过后的第二年,想在北京市几百所各类高中找到足球队,难上加难。踢球的孩子如同被雾霾遮蔽的星星,没有人能够看见。那段时间里,刘一鹤几乎长在了手机上,把能联系到的学校都联系了一遍,能找到的同学一个都不放过。“你们学校有足球队吗?”“有踢球的学生吗?”她几乎天天都在问同样的问题。
经过刘一鹤的努力,邀请的60多所学校里,有20多所明确回复可以组队参赛。通过宣传,又有一些球队报名。首届比赛一共凑了29支球队,以类似世界杯的赛程进行,分成8个小组,小组前两名晋级淘汰赛,最后决出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