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再刚:一个挖土的自由骑车手
作者 闫时杰
发表于 2023年3月

通道县,湖南的西南角,怀化市的最南端,这是一个常住人口只有20余万的少数民族侗族自治县。同时它也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县城不大,交通也算不上便利。

到了黄昏时候县城几条主干道上倒也热闹。这也是小城小学放学的时间,三五成群的小学生勾肩搭背走在回家的路上。商业街的路口有一家烧烤店,这一天烧烤店的门口停了两台软尾山地自行车。

几分钟之后这两台车便引起了几名学生的围观,他们眼睛里仿佛放着光,对着这两台车啧啧称奇。同时四处张望,想要弄清楚,车的拥有者是何许人也。

丁再刚和他的朋友们坐在烧烤店里,早已笑出了声。他拿起手机一边拍摄一边悄悄走了出去,一名小学生回过头看到他,“这车是你的吗?”丁再刚忍着没有笑出声,默默点了点头。其他几人聚拢过来,想要问些什么,还没来得及开口,那个问问题的小学生突然伸出手指,对着丁再刚。

“你是,丁……”

然后场面突然间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几名小学生手舞足蹈,甚至有两人失声尖叫了出来。就像那些痴迷的粉丝终于见到了偶像。他们甚至不敢相信这就是事实。年过三十的丁再刚也没见过这样的情形,他有点手足无措。小学生们叫着笑着跑出了很远,又回来在烧烤店门前探头探脑地看了一阵,才恋恋不舍地离去。甚至没有鼓起勇气进门再多和丁再刚说些什么。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应该没人会相信在中国的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街头,一名山地自由骑车手会被几名小学生认出。

丁再刚说,可能这些小孩子看过他在山里飞来飞去的视频,又或者他们甚至去过县城旁边的赛道里骑车,“要不然根本不会被路边放着的自行车吸引得走不动路。就像我当年第一次见到这种自行车一样。”

而现在的通道县,骑重型山地车的可不止丁再刚一人,那一晚和他一起坐在烧烤店里,出生于这个小县城的其他几人,平均年龄比他小10岁左右,但他们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山地车赛道修建团队。

后院士坡场

丁再刚,熟悉他的人都习惯叫他“小丁”(下文中也将以“小丁”来称呼丁再刚),那是他刚出道被大家所熟知时,绝大多数人对他的称呼。

小丁出生于通道县下辖的村子里,他家在村子尽头的一处山脚下。如今那周围仍旧没有几户人家。现在他每年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回到家里,在县城和村子之间游走。陪妻子、陪孩子,或者在县城周边的山里骑车、修路。最近,他在村子尽头的山脚下自己做了一个海绵池,可以用来练习空中动作,他甚至在峭壁下的竹林间修了一个飞包和近百米的练习道,对他来说,这便是梦寐以求的“后院土坡场”。

一年中其余的时间他要么在承接的赛道修建项目上修路,要么就是在去修路的路上,或者前往不同的城市进行自己的“山地车篮球场计划”。现在的丁再刚,是一名山地车自由骑车手,一名职业修路师,更是一名山地车运动的推广者。

但回顾在这里度过的童年,他其实是和孤独为伴的。

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小丁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村子里,离婚是一件大事,而父母离婚,孩子会被村里人看不起,甚至被欺负也不足为奇。“父母没离婚之前,我是特别调皮的那种孩子,我妈在我10岁的时候离开了,她一走我整个人就变了。感觉失去了宠爱你的那个人.天塌下来了,那时候我也总是被村里的小孩儿欺负。在家里没有人管,没有人关注,我也就养成了总是一个人待着的习惯。”

于是他从小就习惯了一个人默默地去做一件事,比如花很长的时候去削木头,做个小汽车,诸如此类。或者到山脚下的林子里待着。这样的经历让小丁学会了独处。

了解了这些,或许可以解答很多人的一些疑惑,在山里修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一个人。而在过去的日子里,小丁经常一个人到山上,不停地用耙子翻松泥土,用铁锹将它们铲走或者拍平……

2020年,为了完成一部纪录片的拍摄需求,小丁一个人用6天的时间,在老家县城郊区的山上修出了一条300米左右的路线,他像一台人力挖掘机一样,每天早上睡醒就上山开始挖路,想要满足拍摄动作所需,这条短短的路线也必须要满足一条路线基本的需求,弯墙、飞包、在林道间游走,赶上大雨他也没有休息,每天要在山上不停挖土6~7个小时。

“我一个人修路的时候更多的是享受,在那样一个孤独的环境里面长大,内心其实已经变得很坚强了,能够承受得了这一份工作,能够在这样孤独的环境下去完成一些看似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這或许也是一名赛道设计师、修路师所必备的素质,他要耐得住孤独,却也要在修路和骑车的时候,忘却孤独。

梦的起点

16岁,小丁便离开家进工厂打工,之后跟着堂哥在东莞开厂创业,堂哥两次创业失败,第三次终于成功,而他也走过了10年的打工路,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也正是那时候,他喜欢上了骑车,开始在东莞虎门的山里一边骑山地车,一边和朋友修路。后来干脆辞了工作,开了一家重型山地车店。

在虎门这样的四线城市,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车店的效益并不算好,所以我们就有很多的时间去骑车,我也将很多精力花在修路上。路修了被毁,毁了再修。”他的技术和修路的水平就在这样的循环下不断提升,在那里,他也结识了小源(何俊源)。

2015年,是小丁在虎门的第十年。他接到了来自远方的、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邀请。

“车店开到2015年的时候,我感觉很迷茫,看不到希望那种。待在店里面没有生意,也不知道前途在哪。”绿道体育的陈雄强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够到杭州建德做一名赛道设计师和修路师,为一座计划建设的山地自行车公园修建赛道。它,便是之后的勇峰山地自行车公园。

陈雄强在国内经营和代理某些主流的山地自行车装备多年,他在这之前将山地自行车速降这项运动介绍给了彼时还在下包村的村支书陈建军。下包村是一个居住着2500人左右的村子,位于浙江省杭州建德。它拥有浙江很多村子的普遍特点,背靠青山,有河流穿过,可以称得上山清水秀,却也鲜有人知。

陈建军是土生土长的下包村人,在他将近50岁时,山地自行车速降这项运动闯入了他的生活,那些令人血脉责张的视频冲击着他,也带他加入了一场未知的冒险。与他同样兴奋的是接到邀请的小丁,他没有思考太长的时间,便关了车店,买好了飞往杭州的机票。

“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买的机票是最便宜的,早班的飞机。前一天晚上我就去机场过夜,第二天下了飞机直接就赶到建德。之后的一个星期,我一个人把那座山上所有能走的角落都走了一遍。每天就在没有路的林子里上上下下地走。”

就这样,小丁告别生活了10年的虎门,一头扎进了下包村的山里。当时那座山完全没有路,山上只有竹林和灌木丛。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小丁一个人在山上爬来爬去,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山上考察地形,之后考虑到修建的工期和难度,他邀请了小源和他一起。而第一次听说了山地车速降的村支书陈建军,将这座山包了下来,他决定修建一座中国的“惠斯勒山地自行车公园”。

本文刊登于《户外探险》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