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国之路
作者 孙烈
发表于 2023年3月

【关键词】中国航天 自力更生 自主创新 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图分类号】F407.5 【文献标识码】A

航天事业处在高技术竞争的关键前沿,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领域。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航天一直担当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排头兵,取得的系列标志性成果,不但引领发展、振奋国人,而且屡创辉煌、举世瞩目。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尤其是其中的科技创新史,既是国史中举足轻重的篇章,同样也是世界航天史不可或缺的内容,值得不断回顾与总结。

中国航天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

中国航天属于世界航天的一部分,其发展遵循此领域的共性规律。人类航天事业自诞生以来,延续了探索性强和组织性强的两个突出特点。科技史上“太空探索”(Space exploration)的出现,使得该领域天然承载了人类对探索宇宙的好奇心。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航天相关学科高度复杂且不断交叉演化,新知识、新技术与新产业一直处于科技与产业的制高点;同时,探索性强也伴随着高风险性,进而形成高投入、高门槛和长周期的竞争氛围。组织性强则是探索性强在航天科研、生产与运用中的必然结果,国际航天领域的竞技,无不依赖国家或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产业、科技与教育等全方位的协调。由此,各国航天事业也无不反映国家战略目标、综合国力、科技与产业综合实力,而与之相关的合作与竞争也表现为突出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识、系统动员与资源整合能力。

中国航天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科技事业从学习与引进到独立与创造的进程。如果说这是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独特的成功追赶,那么国际上大致存在两类不同的看法:一是强调中国运作大科学工程的内在优势,即善用“全国大力协同”的方式,“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①,因此中国航天科技质变的突破,实质也是局部不断创新、量变持续汇聚的结果;另一类观点更在意寻找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外部根源,即关注外来援助或对外交往的影响,由此暗示航天科技追赶世界先进的“捷径”,要么源自“大量曾在欧美接受训练”的中国科学家②,要么直接受益于对西方技术的非法占用甚至“窃取”③。

在史实中判断上述论断的是非曲直并不困难。自1999年《考克斯报告》出炉,到2011年通过“沃尔夫修正案”,以及后续若干阻碍中美航天交流的行径,毫无例外地未能对中国航天的进程按下“暂停键”。相反,世纪之交以来,中国航天仍然秉持“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坚的自主发展思路,不论是重大任务的筹划与实施,还是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开拓,若干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创新实力加速增长。

可见,严肃的历史不能任人打扮。数十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各自的航天事业同属全人类共同逐梦的领域,在相互竞争中彼此促进,但又都表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与体系特点。经过长期的坚持与积累,中国建立了国际上少有的独立航天技术体系。因此,若忽视发展的内因,则无法准确理解中国航天事业演进的体制机制。

自力更生攻关国防尖端技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创建航天事业,抓住了世界航天时代的历史契机,也符合自身发展国防科技的迫切需求。

二戰后,前苏联和美国继承与发展了人类在火箭、导弹以及高空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早期成就。1957年10月和次年1月,苏、美成功发射各自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开启,而具备太空投送与在轨飞行能力,是航天从梦想走向深化与应用的真正开端。苏美在人造卫星与洲际导弹优势地位的争夺,成为两国实力角逐的“主战场”之一,不仅直接改变彼此诸多领域的发展轨迹,④也极大地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格局。

当时,中国刚刚赢得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但仍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而武器装备更是普遍存在代际差距。中央“下决心,搞尖端技术”⑤。具体而言,中国确定以“两弹”即导弹与原子弹为中心,不久又加入“581”卫星研制项目,形成了以“两弹一星”为国防尖端技术攻关重点的突破路线。其中,导弹与卫星主要是航天任务,而导弹与核弹的“两弹结合”需航天与原子能两大系统的协作。因此,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初期,既承担国防尖端技术的攻关重责且任务明确,同时也直接瞄准世界航天初兴时期科技竞争的高地。

中国航天科研力量的形成,是国家牵头建立现代科技体系而结出的硕果。新中国成立后,科研力量的组成与布局迅速调整。面对国家目标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1956年周恩来同志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为我国科技、国防、经济和社会发展谋划了一张蓝图。其中,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等成为我国科技事业最紧要的项目。“十二年科技规划”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和“任务带学科”的原则,按照第37项 “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布局新的学科方向,国防部导弹研究院(第五研究院)则于1956年开始筹建,两家单位组成了中国的导弹核心协作网,探索了研制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的协调机制。在第五研究院组建与发展初期,全国专业人才的抽调工作由周恩来总理决定、聂荣臻和习仲勋同志亲自主持,各部门以发展尖端技术为重,大力援助科研骨干。当时,中科院近三分之二的科研人员参与了“两弹一星”任务,第五研究院则成为早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枢纽机构。果断而细致的科学规划和机构建设,让中国航天科研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航天工业是新中国自力更生建立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行业初期的发展主要附属于科研项目,而随着导弹和火箭研制的进展,生产设备、工艺水平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一方面,型号的战线太长,强调了品种和数量,若干种型号导弹的生产同时并进,导致技术力量不集中、质量跟不上;另一方面,薄弱环节常表现在新型材料、成套设备、大型精密特殊设备、新型仪器仪表和特种加工等环节,说明工业基础能力不足。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