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太空竞争 国际格局 太空秩序 卫星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按照國际航空联合会的规定,太空指的是距离地面 100公里以上的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外层空间部署的人造卫星和天基武器可以克服地理距离和地面条件的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全球通讯和精确打击。美国太空政治学者多尔曼甚至断言:“谁控制了绕地轨道,谁就控制了太空;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陆地表面;谁控制了陆地表面,谁就能支配人类的命运。”①同样,人造卫星、空间站、太空旅行以及对其他星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英国《国家太空战略》报告预计,全球太空经济将从2019年的约2700亿英镑增长到2030年的4900亿英镑。2019年《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着眼和平利用太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太空合作,加快发展相应的技术和力量,统筹管理天基信息资源,跟踪掌握太空态势,保卫太空资产安全,提高安全进出、开放利用太空能力。”2020年美国发布的《国家太空政策》则不加掩饰地强调美国要维持太空霸权,“在这个太空探索复兴的时代,美国将扩大其领导地位,与拥有民主价值观、尊重人权和经济自由的国家并肩作战”。俄罗斯、欧盟、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也纷纷出台本国的太空政策。
太空领域的能力博弈塑造国际格局
在探讨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时,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太空技术的新发展对于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战略意义。一方面,由于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各国不能指望有一个超国家的机构来维持和平、实施法律,因此它们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包括“太空竞赛”在内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去。另一方面,在“太空竞赛”中胜出,掌握更多的太空资源,也意味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安全的提升以及国际威望的获得。决定国际政治博弈结果的根本因素是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太空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动,进而塑造国际体系的方方面面。但“太空竞赛”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若将过多资源投入到“太空竞赛”引发所谓的“安全困境”和过度竞争,最终反而会影响本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美苏双方的“太空竞赛”从一开始就具备非常强的战略和军事含义。美国五角大楼发布的《军事关键技术清单》将约95%的太空技术都列为两用技术。②二战结束后,苏联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了大量的火箭技术和科研人员,进一步加速了苏联在航天工业上的技术进步。苏联发展航天工业有两方面的目标,其一是安全目标,即在太空部署核武器,增强苏联的核威慑能力;其二是政治目标,即通过航天工业的发展,展现苏联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将其放入太空轨道,拉开了国际社会“太空竞赛”的序幕。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行了环绕地球的第一次外层空间飞行,历时1小时48分。虽然苏联方面在太空技术和探索方面领先一步,但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在“太空竞赛”中后来居上。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人类第一颗气象卫星;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搭载三名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1981年4月,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
导航卫星系统是美国太空优势的一个典型案例。不管是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人造卫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军用领域,人造卫星可用于侦察、监测、核查、预警、通讯、导航等军事任务。“太空竞赛”对于美苏双方实力的消长和战争形态的变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985年,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其中就包括一个摧毁敌方卫星的“反卫星计划”。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研发导航卫星系统,其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第一次让国际社会了解到定位技术与精确制导的可怕效力,但在这次战争中,美国的GPS提供的精确制导导弹还只占8%,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时已达到68%。③尽管俄罗斯也组建了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但全功能工作的卫星数量、定位精度上明显逊色于美国的GPS系统,这个情况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在民用市场的推广方面,俄罗斯的导航卫星系统更是远远不及美国的GPS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形态,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在太空经济和军事领域的优势地位。
太空领域的利益博弈塑造太空秩序
在太空领域的博弈中,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太空资源,例如通过首先登陆月球、火星,或者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利用太空技术优势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等。

